對西方史學研究的理論評鑒力亟待提高
在目前的學科分類體系中,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是一個二級學科,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史學史的學科定位。但就目前的西方史學研究而言,其理論評鑒力不足的狀況還很突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理論為指導從事研究的能力還比較弱。史學研究必須以理論為指導,只有以理論為指導,才能透過表象進行較深入的剖析,才能對西方史學的整體發展和階段性發展、史學流派的共性和個性特征作出較為深刻的理論概括。比如,我們可以根據抽象層次是關注個體獨特性還是關注普遍規律性、根據學科定位是以自然科學為導向還是以人文學科為導向、根據解釋類型是強調“解釋”還是強調“理解”等,對西方史學流派的共性和個性特征作出理論概括。但是,由于我們的理論修養不夠、理論運用能力不足,目前的西方史學研究往往僅停留于單純介紹西方史學流派和思想的層面,聯系史學研究實踐的理論分析和理論評價的內容偏少,也就談不上為實際歷史研究提供借鑒的可能。
二是具有深刻見識的理論概括和提煉的研究成果偏少。由于前述的原因,目前的西方史學研究成果是單純介紹的著作和文章偏多,具有理論深度的著作和文章偏少。這樣,我們就很難對西方史學的整體發展或階段性發展作出較為深入的理論概括,并以此為中國史學的發展提供借鑒。另外,我們的研究往往以一個流派或一位史學家為研究對象,缺少對不同流派和不同思想家的比較研究,更缺乏對古代、中世紀和現代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以及中西方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這樣就很難產生有關歷史學發展規律的理論概括。
三是對西方史學思想進行理論深究式的研究成果偏少。不管承認與否,每種史學研究都會受到一定理論的指導,盡管大部分研究并不會對自己的指導理論給予清晰表述,有些研究甚至還故意隱蔽自己的指導理論。這就要求我們在對西方史學進行研究時,必須在介紹其史學思想的基礎上深究它背后的指導理論,尤其是其中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本體論是對客觀歷史發展進程的總體性認識,像歷史發展是否存在規律、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么、如何劃分歷史發展階段等;認識論是對歷史認識活動的總體性認識,像歷史是否是客觀存在的、是否可以認識、如何認識、歷史認識中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歷史認識是如何發展的、歷史認識是否可以檢驗、如何檢驗等。單純介紹性研究往往止步于對史學著作和史學思想的介紹,而如果我們能夠從史學思想中提煉出研究對象的本體論思想和認識論思想,并且比對我們的指導理論唯物史觀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我們就能真正站在理論高度進行深入而科學的評價。比如對于后現代理論,如果我們去深究它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那么對它的評價就不會一邊倒式地同情甚至贊揚,因為它否定客觀歷史存在、否定歷史認識的可能性,這是同我們的指導理論背道而馳的,也是經不起史學研究檢驗的。再比如目前流行的文化史研究,如果我們去深究它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那么對它的態度也不會是不加批判地接受和贊揚,因為它主張起決定性作用的文化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所以從本體論看它的立論是不深刻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