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向”引導經濟學創新方向
問題導向是指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以問題為突破口和方向,從問題出發,發現問題,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滿足需求。問題導向有助于明確方向、抓住重點、找準突破口,有助于復雜問題的解決。
經濟學的問題導向特征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前瞻意識;具有明確的話題設定;“事件和現象”是一個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沿著這個脈絡就不難破解經濟學直面的問題。如最近幾年的宏觀調控主要以控制、遏制房價為主要標志。宏觀調控具有前瞻性、問題導向性,也是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滿足了問題導向的三個特征。由此判斷,宏觀調控是現階段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這與經濟學研究的落腳點——經世致用,別無二致。
在經濟學問題導向的方法論條件下,更須提示有研究潛力或正在搞某一方面研究的研究者,如何甄別經濟學的問題導向,其途徑之一是從中央的一些文獻中釋放出信號。如2018年12月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鄉村振興”一脈相傳,這正因應經濟學問題導向的肯綮:是一個交集;政策面關心,學術界也關心。
西方學者在概括歐洲中世紀及以前的經濟思想狀況時指出:“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圣·托馬斯·阿奎那這樣的學者都生活在非市場社會中,在這種社會中,基本經濟決策是按照傳統和命令而不是由個人,即不受限制的經濟主體作出的。結果,這些早期的學者對西方社會思想持續的影響主要不在于他們對市場力量的洞察,而在于他們關于社會規律性質的先見之明。他們具有形成經濟學的‘前科學的’眼光。”
由上引申金融行業改革問題。設若研究金融問題,當然以金融監管為主。再則,金融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業中的地位、定位是什么?這些問題是學界和政策層面關注的焦點。以如此思路定位問題,研究者既接近經濟學的問題導向,又領會并感覺問題導向“別有洞天”。
“接軌現實”:
經濟學創新的內在要求
經濟學的問題導向和相關研究的后續效應一直被學術界和經濟理論界熱議。從這個意義上說,求大同、存小異,抑或小一統、共存共榮是對學術問題看法的基本出發點,而彼此砥礪、相與切磋則是切中經濟學問題導向后續效應的肯綮。
新古典學派的主要代表、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馬歇爾將個人的經濟行為和單個市場、單個產業的經濟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甄別,獨立提出了反映經濟運行的許多術語和分析工具,學說堅持實現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就業。這種論具體不玄虛、涉技術微著墨的思維方式,應成為經濟學接軌現實問題研究后續效應的“軍規”。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央在重視“三農”工作的背后,有很多問題涉及經濟學問題導向研究的后續效應。如在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中,貨到哪里去、錢從哪里來、人朝哪里走?這深刻揭示了農村目前的三大焦點問題:農產品流通、農民增收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一個學者要能夠先知先覺,知道政府尤其是高層如何布局農村工作,就要為經濟學問題導向的后續效應備份。
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李達把生產關系表述為經濟構造。何謂經濟構造?李達在1935年出版的《經濟學大綱》中認為,經濟構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他寫道:“當勞動力和勞動手段與勞動對象結合為一,而參加于社會對自然的斗爭時,就造出特定社會的生產力。”
經濟學問題導向的后續效應有一個“交集”,即政策面關心,學術界留意。政策面關心,說明問題導向有咨政功用;學術界留意,說明問題導向涉關聯演進。一如經濟學和管理學問題導向的文獻綜述不僅包括學術界的文獻綜述,還包括對政策沿革的綜述。在問題導向的后續效應上,須注意對政策軌跡的把握。如是,文獻綜述應該是學術界和政策軌跡各占50%。這樣的文獻綜述可自行回答三個問題:這篇文章或這項研究屬于獨立創新嗎,這篇文章或這項研究是補白嗎,這篇文章或這項研究是和誰(機構或自然人)商榷嗎?自行設問,經濟學問題導向的后續效應便油然而生。
在競爭的市場中進行經濟往來,預見、洞見和前瞻問題,并及時進行糾偏、解決和對策是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因而,中國經濟學創新與接軌現實問題研究有助于推演和正視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現實問題,漸次展示實際功用和前景。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管理體制比較研究”負責人、《改革》總編輯、北京物資學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