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強調:“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當前,兩岸關系處于新的歷史窗口,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不僅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更是夯實兩岸和平發展基礎、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必由之路和深層動力。
大陸與臺灣是擁有同一個綿延五千多年不曾中斷的中華文明的共同體,這是兩岸關系最深層、最持久、最牢固的聯結。兩岸文化基因具有同一性。考古學證明,臺灣先住民是從大陸遷徙去的。明清以來,大批大陸居民渡海赴臺,不僅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將大陸的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等帶到臺灣。在臺灣能聽到的閩南南音、客家山歌,遍布寶島的媽祖廟、關帝廟,兩岸共同尊崇的孔子、朱熹,都清晰地表明臺灣文化的母體是中華文化,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在寶島形成的富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兩岸語言文字具有共通性。語言文字是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和最重要的標志。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文明傳承不絕的見證。臺灣通用普通話(國語),主要方言有閩南話、客家話,其書寫系統均以漢字為核心。這種“書同文”的現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割裂的文化事實,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橋梁。兩岸價值觀念具有一致性。“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等,這些價值理念早已內化為兩岸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這種深層次的價值認同,是超越政治制度差異、維系民族情感最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島內“臺獨”分裂勢力以“臺獨史觀”為核心,推行“去中國化”政策,意在割裂兩岸的歷史聯結和精神紐帶。對此,最有力的反制就是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系統深入地呈現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聯系,塑造臺灣社會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用事實說話,以情感動人,可以促進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認清自身文化根源,自覺抵制“文化臺獨”的侵蝕。這是增進理解互信的有效路徑。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兩岸同胞在思想文化上存在一定差異。文化交流以其柔性、持久性和滲透性,能夠跨越政治藩籬,直抵人心。兩岸同胞在共同的文化體驗中消弭誤會、建立信任,這種基于文化認同的心靈契合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情感基石。這也帶來共創文化繁榮的時代機遇。大陸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龐大的文化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體系,臺灣在文創設計、社區營造、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兩岸優勢互補,共同挖掘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可以推動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激蕩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好走向世界。
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需要有識之士攜手同行,開辟交流新渠道、創新合作新模式,構建多維度、多層次、多領域的兩岸文化交流新格局。一是深化歷史文化研究與教育交流合作。應鼓勵和支持兩岸學術機構、高校及專家學者,圍繞共同關心的歷史文化議題開展聯合研究、合作編著等活動。要特別重視兩岸青少年的歷史教育,通過合編輔助讀物、舉辦暑期學校、開展歷史研學等方式,讓年輕一代在共同學習、探討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二是促進文藝交流與文化產業協同創新。應繼續大力推動兩岸各藝術門類的交流互鑒,鼓勵兩岸藝術家聯合采風、共同創作、合作演出等。重視影視作品的影響力,拍攝更多反映兩岸同胞真情實感、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影視精品。推動兩岸在文創產品開發、數字內容生產等領域深度合作,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三是推動民間交往與社區交流。發揮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民間信俗交流活動,聯結鄉情梓誼。鼓勵兩岸基層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分享社區治理、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經驗。完善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使其在維系情感、傳播文化中發揮獨特作用。四是加強青少年交流與人才培養。創新交流形式,舉辦夏令營、創新創業大賽等多種活動,為兩岸青少年搭建交流平臺。向臺灣同胞提供更多來大陸求學、實習、就業的機會,讓兩岸青少年在共同學習生活中建立友誼、凝聚共識。著力培養致力于兩岸文化交流的專門人才,為他們提供政策支持和成長空間,確保兩岸交流事業薪火相傳。五是構建數字時代文化交流新格局。應共同推動建設兩岸數字文化資源庫,將文獻、文物、非遺項目等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共享。利用社交媒體、網絡直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突破時空限制,打造線上文化空間,讓兩岸同胞便捷共享優秀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