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顏景高,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六項重要原則之一,明確提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為“十五五”時期推進民生發展、社會建設舉旗定向、擘畫藍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實現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一目標構筑堅實基礎?!笆逦濉睍r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必須著力健全完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支撐體系,確保“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實踐證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這是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寶貴經驗。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持續邁進過程中,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著力點。
共同富裕具有總體性特征,需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在統籌謀劃、總體布局中協調推進。在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程中,要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主體性、積極性、創造性,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共政策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著手,做到循序漸進、協調平衡、穩步推進。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從而實現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機統一。共同富裕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科學發展的過程。在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程中,我們要從宏觀上科學布局、具體戰略步驟上科學規劃,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到推進共同富裕的各個領域與環節中,特別是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的模范帶頭作用。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著力點,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更凸顯了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是夯實黨長期執政的基礎所在。
2.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薄|h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深化了我們黨對于高質量發展與民生改善之間關系的認識,勢必進一步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為促進共同富裕夯實物質基礎。做大做好“蛋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首要條件。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要素迭代升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顯著提高國民經濟的總體效益;通過推動產業鏈與人才鏈的深度耦合,創造大量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就業崗位,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拓寬居民收入增長渠道。
注重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積累了充足的物質財富,推動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激活經濟發展的人文要素,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高質量發展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加快建設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充分調動人民在發展中的主體性,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發展氛圍。共享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推動發展的公平性,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要推動共建共享的有機統一,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必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予以完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出針對性部署,為進一步優化分配結構提出了全面系統的政策舉措。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制度根基。
首先,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使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健全各類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初次分配機制,促進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使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其次,加強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應以不影響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為約束條件,強化稅收調節,建立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稅收體系,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縮小區域人均財政支出差距,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數智化轉型,持續提升我國社會保障的服務能力和保障水平。
最后,基于自愿原則和道德準則,通過慈善捐贈、志愿服務等方式對社會資源進行再分配,能夠有效彌補初次分配、再分配在促進共同富裕方面的不足。第三次分配契合中華民族向上向善的文化,能夠助力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發展公益慈善事業,要弘揚中華傳統慈善文化,營造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有利環境;健全慈善事業發展體系,推動慈善組織建設,促進和規范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4.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辦好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實事,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薄笆逦濉睍r期要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系統謀劃、精準施策,有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緊緊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總體目標,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優化資源配置格局。強化城鄉區域統籌,推動更多公共服務向基層下沉、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布局,特別要向薄弱地區和困難群體傾斜。加快職業教育改革,構建與產業鏈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水平和醫保報銷比例。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推動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逐步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非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發展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托育、文體旅游、社區服務等領域的公共服務供給,形成多元化的供給格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健全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加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體育設施開放共享,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改善城鄉社區服務設施,發展社區便民服務網絡,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精準聚焦“一老一小”,大力發展普惠性養老托育服務。
著力推動公共服務數智化發展。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成為優化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助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要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服務,深入推進“互聯網+公共服務”,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促進資源共享,提升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各類公共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跨省通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聚焦特殊群體需求,破解“數字鴻溝”引發的各種公共服務難題,推進特殊人群服務的智能化普及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