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俊,系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經濟教研室主任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深刻理解這一重要論述,對于“十五五”時期繼續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1.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將農業農村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毛澤東同志強調,“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農民開展土地改革,發展集體經濟,大興農田水利,大辦農村教育和合作醫療,對改變農村貧窮落后面貌作出不懈探索。依靠農業農村支持,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推進工業化,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鄧小平同志強調,“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實施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統籌城鄉發展,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實現了我國農業的巨大發展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同時,依靠農村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我國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時代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廣大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了大臺階,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民生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大貢獻,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戰略基礎。面對外部環境變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一方面,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強化糧食安全保障、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必然要求。“十四五”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穩步向前推進,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萬億斤,為中國式現代化夯實了糧食安全這一戰略基礎。另一方面,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推動農業走出去、培育農業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農產品面臨國際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只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把握戰略主動。
2.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彰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鮮明特征,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成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特征的集中體現。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惠及億萬農民、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我國人口總規模為140828萬人,其中農村常住人口為46478萬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口規模不同,現代化的任務就不同,其艱巨性、復雜性就不同,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一方面,農村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大,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稟賦約束。“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是人口大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克服的重大難題。另一方面,農村人口規模巨大創造了人口紅利,特別是幾億農民工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有力支撐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豐厚的人力資本基礎。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立足超大人口規模國情,在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同時,把人口規模優勢轉化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全體農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此外,構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健全農民增收的政策體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財產性收入。2024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34,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促進全體農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賡續中華農耕文明的現代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我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并將其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同農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結合起來,主張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近年來,中央文件多次就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農耕文明的傳承與保護作出具體部署。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傳統村落特色保護區建設,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這都深刻體現出我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從中華農耕文明中汲取養分,又在實踐中賡續中華農耕文明,彰顯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的鮮明特征。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近年來,我國通過健全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促進鄉村生態振興。2024年,我國種植業農藥使用量24.4萬噸,比2020年減少了1.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共享發展機遇和發展經驗的現代化。作為文明古國、負責任大國,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始終堅持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共享發展經驗。例如,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一過程中我國所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被世界銀行稱為“世界反貧困事業最好的教科書”。再如,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持續建立廣泛深入的農業合作關系,簽署多份農業合作協議,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綠色農業等新的合作領域活力涌現。中國正以開放合作的姿態探索一條兼顧自身發展與全球福祉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路徑,既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和經驗,也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推動農業合作持續走深走實,惠及各國民眾。
3.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建議》對“十五五”時期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我國農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堅持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突出抓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三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支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
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要持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和人居環境舒適度。因地制宜完善鄉村建設實施機制,統籌優化村鎮布局,推動縣域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進一步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以釘釘子精神解決好農村改廁、垃圾圍村等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短板,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
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在政策制定方面,要著力提高政策精準性,健全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促進農民穩定增收。補貼類政策要調整優化補貼方式,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防返貧類政策要精準施策,向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在政策實施方面,強化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支持和協同,形成政策合力。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
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鄉村治理。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設,保障村民享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深化法治鄉村建設,確保鄉村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和美德,培育文明鄉風,實現鄉村生機勃勃、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