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喆,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思政引領力”這一標識性概念,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鮮明特征。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思政引領力的發展水平,成為一個重要而迫切的問題。指數,是用于測定一個變量在不同時間或不同空間上變化程度的相對數,可以有效地監測事物的發展狀況。在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的教育強國進程中,可以構建思政引領力指數,對各地區、各學校的思政引領力進行現狀評價、原因分析和路徑優化。
一
思政引領力指數或指標體系有其內在規定性,可參考國際通用的“投入—過程—產出”教育指標模式,構建思政引領力指數內容體系,包括對象體系、環節體系和要素體系等。
對象體系。思政引領力評價的對象主要面向地區和學校,思政引領力指數也應包含地區指數、學校指數。以學校指數為例,思政引領力指數的對象主要包括管理者(管理服務)、教育者(教師教研)、受教育者(學生學習)等。其中,管理服務涉及教育理念、戰略規劃、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等,教育者包括思政課教師、通識課或專業課教師、研究生導師、輔導員等,受教育者則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
環節體系。思政引領力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諸多環節中形成的系統合力。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引領力評價的主要環節。此外,還有“大思政課”建設、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家校社協同合作等,都是提升思政引領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思政引領力指數構建應整合思政課評估、課程思政指數、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標準以及其他環節的評價體系。
要素體系。一般而言,思想引領、政治引領、文化引領、價值引領、信仰引領、道德引領、情感引領、行動引領等共同形成引領合力,即思政引領力。思政引領力指數應對以上要素進行觀測評估,全方位、多維度地反映思政引領力的實際狀況和效果。
二
“思政引領力”概念一經提出,學界就迅速展開理論研究熱潮,論證了思政引領力的科學內涵,歸納了思政引領力的構成要素,分析了思政引領力的生成機理,探討了思政引領力的實踐路徑,形成了關于思政引領力理論與實踐基本問題的研究成果。構建思政引領力指數,要吸收思政引領力相關研究成果,依據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相關政策文件,并借鑒指數構建的一般原則與方法。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本質上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的教育實踐。構建思政引領力指數,應牢牢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建設教育強國的方向引領力、發展驅動力、人才培育力,自覺遵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德育評估思想,牢牢把握教育強國建設的性質定位,深入認識思政引領力的科學內涵。
其次,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成果,如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體系、高等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標準等。構建思政引領力指數可從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宏觀政策、實踐活動和專項工作中提取政策要素,并與現行的評價工作統籌推進。
最后,在思政引領力評價方面,堅持政治評價與業務評價相統一、價值評價與事實評價相統一;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統一、工作評價與成效評價相統一;堅持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統一、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統一。鑒于地區差異、學校類型,還要堅持綜合評價與分類評價、分級評價相統一,同時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特點的增值評價。
三
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正在全方位促進包括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的變革與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構建思政引領力指數,要以評價為牽引力,以指標體系為落腳點,以數字化為動力源。
創新設計思政引領力指數的量表形成。長期以來,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紛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指標參數龐雜性與實際操作便捷性之間存在矛盾。因此,構建思政引領力指數應兼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既要引入相對成熟的量表,又要保持對“一切皆可量化”的警惕。通過初步構建、專家打分、預評估、算法分析等,形成說服力強、操作性強的量表。這就要求各指標兼具權威性、可采集性、可計算性等特征,還要考慮各指標數據的生成周期、采集周期和評價周期。此外,要通過反復驗證和多次迭代,不斷提高思政引領力指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創新設計思政引領力指數的權重分配。例如,采用層次分析法和綜合指數法,對各指標、各題項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綜合指數測算等,從而得出權重分配,進一步提高量表的科學性、精確性和可信度。再如,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初步構建的思政引領力指數的內容體系和具體的測量題項提出增加、刪除、修改等建議,進行逐步修訂。
創新設計思政引領力指數的數據表征。思政引領力指數各指標、各題項的數據表征形式可以包括多種形態,例如,政策文件、統計數據等行政數據,網絡學堂互動、雨課堂彈幕、社交媒體大數據等數字印紋,以及反映師生思想、態度、情緒的調查數據等?;诓煌臄祿碚餍问?,要采用不同的數據采集方法。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評價、數字化變革以及智能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等問題,這也提示我們探索數字驅動的思政引領力指數構建方法。例如,為了盡可能減少數據污染,可以采用基于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情緒識別的無感式數據采集。
創新設計思政引領力指數的實踐應用。指數的應用流程一般由“評價—分析—優化”三個階段構成。在現狀評價階段,要將最終確定的測量量表整理為結構化測評問卷,開展數據采集,計算各地區、各學校的思政引領力指數,對地區與學校思政引領力進行可量化、可視化的圖景描繪。在原因分析階段,采用多層線性回歸等量化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思政引領力的影響因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在路徑優化階段,基于思政引領力指數的評價測量和影響因素分析的具體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建議、制定優化方案。與此同時,思政引領力指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各地區、各學校思政引領力發揮效能的實際水平不斷迭代更新。
總之,構建思政引領力指數是開展思政引領力評價的關鍵,事關思政引領力的提升,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將思政引領力指數應用于“雙一流”建設、學科評估、教育督導等,有助于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課程思政質量提升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內涵式發展,有助于構建良好的育人生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引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