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志勇,系北京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我國“十五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清晰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大國經濟的根基在內部,經濟興衰的閥門在需求。無論是應對外部沖擊,還是培育長期動能,國內需求都是最穩定、最可控、最可持續的戰略資源。只有把需求的“總閘門”打開,才能把生產的可能性邊界持續推向遠方,才能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技術領先優勢和產業配套優勢,也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贏得回旋余地、掌握發展主動。
高品質消費需求是新需求的重要表現
相較于傳統需求,新需求更具動態性和前瞻性,能夠打破供需低水平平衡,推動供給體系優化升級。因而,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我們更要高度重視新需求的培育和引領。
當前,新需求正成為撬動供需兩端、貫通經濟循環的關鍵支點。新需求不是舊需求的簡單疊加,而是技術、場景、理念、制度多重耦合后引發的市場生態重構,是經濟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既包括綠色低碳、數字智能、健康養老等“從無到有”的增量,也包括對原有產品重新注入數據、服務、體驗之后“從有到優”的躍遷。重視新需求,就是要把握發展主動權,避免陷入單純規模擴張的路徑依賴,從而實現供給與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良性互動。
在眾多新需求中,高品質消費需求最具風向標意義。它既連接“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又承載“美、智、康、趣”的價值提升;既要求產品可靠、服務可信,也期待品牌可感、文化可心。這種需求升級,是收入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體現,也對供給端提出更高要求,推動企業向高質量、高附加值轉型。從“買得到”到“買得好”,從“買商品”到“買體驗”,消費者愿意為好設計、好材料、好場景支付溢價,這不僅能直接拉動經濟增長,更推動企業實現從研發到品牌的全鏈路升級,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科技創新。在這一過程中,高附加值崗位持續涌現,中等收入群體穩步擴大,逐步形成“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從量到質的消費理念躍升是時代必然
作為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一頭連著萬家燈火,其戰略地位的變遷是黨和國家發展理念與時俱進的生動體現。從解決溫飽到追求品質,從物質滿足到精神愉悅,我國消費市場的每一次升級,都折射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十一五”至“十二五”時期,面臨投資與消費失衡、內外需不協調的結構性問題,疊加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們深刻認識到過度依賴外需和投資的脆弱性。“十一五”規劃指明了投資與消費之間的不協調性,要求促使經濟增長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十二五”規劃在“政策導向”章節中明確提出“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這一階段規劃的核心邏輯是“量的補充”,通過釋放被壓抑的消費潛力,對沖外部風險,穩定經濟大盤。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成為主旋律,“十三五”規劃單列一節“促進消費升級”,標志著政策導向從單純追求消費規模,轉向更加關注消費的質量和效益。此時,消費不僅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更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提升供給體系質量的“助推器”。
進入“十四五”時期,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交織沖擊,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十四五”規劃提及“消費”一詞超過50次,不僅將消費置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性工程中統籌考量,還設置專章“加快培養完整內需體系”,更在數字社會建設、財稅金融體制、鄉村振興、城鎮化乃至文化產業等多個章節中融入與消費升級相適應的配套部署。這表明,消費已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變量,而是串聯起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聯通城鄉、區域、國內外各市場,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樞紐。
這一系列規劃文本中對消費定位的層層遞進,不僅勾勒出我們黨對消費的戰略認識始終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征與核心需求而動態演進的歷史軌跡,更為“十五五”時期將消費特別是以高品質消費為代表的新消費視為發展的核心引擎、夯實內循環根基提供了連貫的歷史邏輯與堅實的實踐基礎。展望“十五五”,要著力推動消費理念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的躍升。
釋放高品質消費需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
高品質消費是一種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涵蓋綠色、健康、智能、文化、體驗等多維度的綜合性消費范式。“十五五”時期進一步釋放高品質消費需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消費領域的具體體現。
從國內經濟運行看,高品質消費是暢通經濟循環、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已由要素驅動、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內需拉動的新階段。然而,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結構性錯配依然突出,消費者在高品質國貨、個性化定制、專業服務、文化體驗等方面的需求還未能充分滿足,依然存在消費外溢現象。以高品質需求拉動高品質供給,進而帶動高質量投資,能夠有效緩解供需矛盾,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從重大戰略統籌看,高品質消費是串聯多項國家戰略、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紐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不僅是“農產品上行”的終點,更是“工業品下行”和“服務下鄉”的起點。通過完善縣域商業體系,可以讓農村居民享受到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同時將鄉村獨特的生態、文化資源轉化為高品質的文旅、康養產品,打通城鄉經濟循環,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推動優質消費資源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有序流動,同時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消費增長極,能夠有效避免區域間的同質化競爭和“內卷化”發展。通過推動“國潮”消費、數字內容消費等,不僅能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從應對外部風險看,高品質消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掌握發展主動權的戰略基石。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風險。在此背景下,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風險顯著增大,將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通過釋放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的消費潛力,有效承接和消化國內優質產能,降低對外部需求的依賴度,是我們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構浪潮中“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根本保障。更深層次而言,一個以內需為主導、消費為引擎的經濟體,其經濟運行的自主性、韌性和安全性將大大增強,這是我們應對外部遏制打壓、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堅實底氣。
從社會民生福祉看,高品質消費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舉。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高品質消費是衡量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標尺,意味著更優質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生態環境。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通過優化供給滿足多樣化、高品質的需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不僅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獨特魅力與制度優勢的生動實踐。
系統施策精準激活高品質消費需求
以高品質消費需求塑造發展新動能,既需要政策的精準引導和短期刺激,更需要著眼長遠,構建起提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供給、完善消費環境的長效機制。讓消費真正成為銜接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核心紐帶,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堅實支撐。“十五五”時期擴大內需、激活高品質消費需求,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立足當前發展階段的特征與現實需求,以更精準、務實的舉措,推動消費從規模擴容向質量并重、普惠均等方向持續邁進,讓人民群眾“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
聚焦“能消費”,夯實居民增收與社會保障基礎。消費能力是消費的基石,必須把提高居民收入作為擴大消費的戰略支點。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進一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提升其精準性,有效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二是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僅要加快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而且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在養老、育幼、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后顧之憂,穩定消費預期。三是大力促進就業創業,特別是貫徹落實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吸納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優化營商環境,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讓更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更高收入,為消費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聚焦“愿消費”,優化高品質產品與服務供給體系。供給創造需求,高品質的供給是激發消費意愿的關鍵。一是推動產品創新與品牌升級,支持企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個性化、智能化、綠色化產品。二是大力發展服務消費,推動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養老托育、文旅體育、家政服務等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產品,滿足老年群體在健康、照護、學習、娛樂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積極培育智能消費、體驗消費、綠色消費、悅己消費等新熱點。三是加快消費場景創新與迭代,持續推動傳統商圈、步行街、商業綜合體改造升級,打造沉浸式、互動式消費新空間。支持文旅集聚區、傳統商業綜合體、廢舊工業廠區等向集購物、餐飲、娛樂、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多元消費場景轉型。大力發展“首發經濟”“首店經濟”,持續創造消費熱點,引領消費潮流。
聚焦“敢消費”,完善消費環境與支撐體系。良好的消費環境和便捷的支撐條件是釋放消費潛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強化市場監管,堅決打擊假冒偽劣、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健全便捷高效的投訴舉報和糾紛解決機制。推行消費爭議先行賠付制度,探索建立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讓消費者敢于消費、放心消費。二是推動數字技術與消費深度融合,提升消費便捷性。加快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在消費領域的廣泛應用。發展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家居等新業態,打破時空限制,優化消費體驗。利用數字化手段打通城鄉、區域消費市場壁壘,促進優質商品和服務普惠共享。三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優化現代流通體系,降低流通成本。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加快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網絡,完善城鄉冷鏈物流設施,發展共同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打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的“最后一公里”。推動內外貿標準對接、渠道互通,支持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國內消費者提供更多全球優質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