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永平,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這一戰略任務不僅是發展命題,更是改革命題,必須系統把握,才能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協同推進。
深刻把握“因地制宜”的內涵及要求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以各地資源稟賦為基底,充分考慮現有產業基礎的承接性,著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路徑、技術路線、制度安排與區域發展階段之間實現動態適配,最終構建多極驅動、梯度共進的區域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既不是“另起爐灶”,也不是“區域內卷”,而是更加強調對傳統發展方式的系統性革新,更加注重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本質是以區域特色為支點撬動生產力的整體躍升。各地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因地制宜”,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
資源稟賦適配性。資源稟賦決定了不同區域在生產力變革中的初始條件和潛在優勢,實現資源稟賦適配性的要求,各地區必須基于本地生產要素的客觀分布狀況,科學評估自身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技術積累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制定差異化的新質生產力培育路徑,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區域生產力布局。
產業基礎承接性。生產力變革不是對既有產業體系的簡單否定,而是在現有產業生態基礎上的漸進式升級。實現產業基礎承接性的要求,意味著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必須與區域產業結構形成良性互動,既要推動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能級提升,又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傳統產業實現深度融合。漸進式轉型路徑既能保持產業體系的穩定,又能確保生產力變革的可持續,進而實現產業體系的平穩迭代和協同發展。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傳統產業不是被替代,而是被重塑、被升級、被融合。
發展階段匹配性。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路徑、技術路線、制度安排應與區域發展階段實現動態適配,既不能“超前冒進”,也不能“滯后保守”。這一匹配性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梯度推進、分步躍遷”的關鍵機制。匹配不是靜態的適應,而是在尊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引導,推動生產力水平持續提升,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漸進式躍遷。發展階段匹配性體現了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時序規律,它要求生產力變革必須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保持動態平衡,從而確保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既保持必要的進取性,又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形成循序漸進、穩步提升的發展態勢。
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區域協同路徑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力,既要充分激發各地區的積極性,又要加強區域間的協同聯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實現有序分工、相互成鏈、協同發展。
一是構建資源稟賦互補鏈。建立區域資源稟賦評估體系,科學識別各地區的核心資源優勢和潛在發展空間。設計差異化資源組合方案,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特點,形成最優要素匹配模式。構建區域資源交易平臺,制定統一的資源價值評估標準,促進要素市場化流動。搭建區域資源協同平臺,建立資源協同效果評估機制,及時調整優化協同策略,把各地單一的比較優勢升級為系統的競爭優勢。
二是構建產業梯度銜接鏈。建立產業梯度動態監測系統,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科學研判區域產業發展態勢,精準識別產業升級需求。創新產業鏈協同組織形式,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跨區域產業聯盟,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機制。完善產業政策協調機制,推動各地區產業政策相互銜接,避免同質化競爭和內卷式競爭。建立產業協同發展評價體系,對產業梯度銜接效果進行量化評估,為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三是構建先進要素有序流動機制。建立統一的要素市場準入標準,消除區域間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創新要素定價機制,引入市場化定價方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構建要素流動監測平臺,實時跟蹤要素流動情況,為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持。完善要素流動保障機制,建立要素流動風險防控體系,確保要素流動安全有序。
四是構建區域收益共享機制。建立科學的收益計量體系,開發區域協同價值評估模型,準確測算各地區貢獻度。設計差異化收益分配方案,綜合考慮各地區投入、貢獻和發展需求,實現收益合理分配。創新收益共享實現形式,探索建立跨區域稅收分享、利益補償等機制。完善收益共享監督機制,確保收益分配公平公正。
構建適配性支撐體系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求實現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階段的精準匹配,更要形成“可落地、可演化、可容錯”的適配性支撐體系,從而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健全梯度化人才支撐體系。構建人才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建立跨區域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聯合育才、錯位引才、飛地用才。鼓勵校企聯合建設實驗室,推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建立區域性繼續教育協作機制,開發定制化培訓課程體系,提升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創新人才使用機制,建立區域人才資源共享平臺,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完善人才信息服務平臺功能,實現人才檔案、職稱評定、社會保障等信息互聯互通。改革人才評價機制,突出創新能力、實際貢獻等評價導向。支持重點產業領域人才發展,促進人才資源均衡配置。
完善有組織的科研攻關體系。統籌協調區域內的創新資源,圍繞區域主導產業,整合高校、院所、企業資源,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區域創新聯合體。圍繞創新聯合體在區域內不同城市布局和建設差異化中試平臺時,應堅持產業鏈與創新鏈“雙鏈融合”發展路徑,既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也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建立健全創新成果跨區域轉移機制,完善知識產權歸屬和收益分配規則,促進科技成果在區域內高效流動和轉化應用。加快建設區域性技術交易市場,完善技術評估、產權交易、融資服務等功能,為技術轉移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
完善要素配置創新機制。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重點扶持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企業。建設耐心資本“接力池”,完善長期資本投資激勵機制。加快發展科技保險業務,構建多層次風險分擔體系。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設區域性數據交易平臺,健全數據確權、定價、交易等制度。優化能源資源配置,建設跨區域綠色電力交易體系,完善綠電認證和溯源機制。在算力樞紐節點合理布局智能計算中心,構建彈性可調的算力資源調度體系。建立新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形成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合力,為要素市場化配置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