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忠,系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要“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并提出“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城市是文明的核心載體、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美好生活的重要場域,城市文明是城鎮化的新階段、新樣態,是城鎮化的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特色生成。走向城市文明,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趨勢;建設文明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面向未來,深入推進城市文明建設,對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破解世界文明史及城市史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文明的關鍵內容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生命體,是空間、市場、秩序的統一。城市文明是空間文明、市場文明、秩序文明的有機統一。建設城市文明,首先意味著自覺推動三個轉換、三個走向。
從“空間生產”到“空間文明”。空間是城市的第一感性內容。進行空間生產,營造房屋、道路、廣場、公園等,服務于人們的生存與安全、生計與生活、溝通與交往、消費與文化等,是城市建設的基本內容。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財富的積累、治理能力的提升,人們對空間的質量、結構、功能等會有新的需要。從空間生產轉向空間文明就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空間文明是空間生產的進階與優化,其主要內容是:一個發展共同體具有滿足人們多樣需要、幸福生活的多樣空間,多樣空間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協調。比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各有差別又相互協調,城市空間與鄉村空間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和諧,不同區域、城市的建筑既各有獨特的地域風味又具有相同的時代、民族等共性。從空間生產走向空間文明——空間質量不斷提升、空間結構不斷優化、空間功能不斷完善、空間特色不斷形成——是城市發展的趨勢。
從“市場作用”到“市場文明”。互通有無,是城市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市場的生成、發展、轉換、完善,伴隨整個文明史、城市史。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各具能力的多樣主體可以安全、方便、高效地交易產品、技術、服務、信息、貨幣等,是城市發展、繁榮的重要機制。市場有兩種類型:一是以自發、自由為特點,人們以變動的價格為中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是以自覺、規范為特點,社會以整體利益為目標,對市場運行進行適度的干預。市場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構成,是市場作用、市場機制的優化、成熟、文明化,其主要特征有:市場的自由性與規范性有機結合;市場機制符合自身條件、具有自身特點,契合文化、區域、民族、國家的需要;市場運行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從“安全穩定”到“秩序文明”。安全、穩定、秩序,是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沒有秩序的城市必然問題頻發。但對城市秩序的運行目的、實現方式,不同的主體、區域和國家,面對不同的語境,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更為強調法律的作用,注重建構更為完備的正式制度;有的更為強調城市的隱秩序,注重習俗、輿論、道德的作用。對現代城市而言,秩序與發展、規范與活力同樣重要。這樣,推進從安全穩定向秩序文明的轉換,就成為重要選擇。秩序文明是安全穩定的優化、提升,其重要特點是:法律與習俗、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相互配合;秩序的實現方式、治理體系,契合自身的文化傳統、社會條件,具有自己的特點;能夠根據情況、問題、條件等變化,彈性調整秩序的實現方式。
城市文明的中國特質
建設城市文明,標志著人們對城鎮化的規律與趨勢、問題與應對的把握走向自覺、成熟。城市文明,是世界文明、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同時,不同國家的城市文明又各具個性。我國城市文明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質。
傳承性。我國具有悠久、深厚、特色鮮明的文明史、城市史以及革命史、建設史等。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長期具有世界性價值與意義的古老文明,其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其中承載著鮮明的紅色基因。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基因,是當代中國城市文明建設的精神基石。當代中國的城市文明之所以成就巨大,究其重要原因,正在于實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三者的有機結合、具體統一。
人民性。城市是人民的創造,人民是城市的主體。反思世界城市史,當人民的主體地位較好實現時,城市往往穩定并不斷發展;反之,城市則往往問題頻發、不可持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主體地位得以確立。新時代以來,進一步確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城市發展根本原則。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護并不斷擴大人民的城市權利,實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城市建設中的不斷完善,使我國城市文明建設健康可持續。
時代性。城鎮化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國際關系與世界格局的變化,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都會隨著城市而發展。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只有不斷應變、主動求變的城市,才能不走向停滯、不被淘汰,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我國當下的城鎮化,是內外部多種條件推動的結果,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順應時代、主動求變、創新創造的結果,是在廣泛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在傳承自身悠久城市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的一條政府、社會、市場等多種力量相互激活、相互支持,具有時代新特征的城市文明建構之路。
統籌性。城市是多樣異質文明要素的空間化聚集。多樣人群、生產要素、生活方式、觀念情感、行為方式等聚集在一起,既需要自由與活力,也需要規范與秩序。如何實現自由與秩序、活力與規范的統一,是伴隨整個城市發展史的重大問題。我國城市文明建設,通過堅持和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較好地平衡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較好地協調了城市與鄉村、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
城市文明的未來建構
縱觀國際國內城鎮化,一方面,走向城市社會、建設城市文明,是世界歷史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把握城市規律,建構具有自身特點的城市文明,是文明體、共同體的科學選擇。面向未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文明,需要做好以下三點:
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把握城市文明的豐富內涵。城市文明是城鎮化進程的自覺體現,城市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實現方式。在筆者看來,我國城市文明的建設目標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推進;空間文明、秩序文明、市場文明、行為文明全面發展、特色形成;城鄉關系、城市體系、區域關系更為合理,城市與鄉村、各類城市、不同區域共同發展;主要城市、特色城市有較好的國際國內競爭力、影響力;人民群眾以城市為場域和節點,不斷獲得發展機會、創新環境、幸福生活。
二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序推進城市文明建設。保持城市發展的總體有序,是推進我國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要堅持黨對城市發展、城市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完善黨的領導在城市發展、城市工作中的實現方式;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城市發展、城市運行中的實現方式;不斷完善公有制及多種所有制在城市發展、城市運行中的實現方式。
三要堅持自主發展、改革開放,持續激活城市文明的新動能。堅持自主發展、深化改革、對外開放的統一,是我國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經驗。城市的創新能力、發展能力,事關國家未來。當前,國際格局加速變化,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國際環境日趨復雜。能否在復雜環境中繼續發展、高質量建設城市文明,是對我國發展定力、發展策略的重大考驗。面對復雜格局,尤其需要保持戰略定力,以各級城市為節點,大力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戰略作用,關系國計民生的高新科技,有利于持續激活城市文明的發展動能。
世界文明處于新的動蕩期,甚至面臨方向性選擇,世界的城鎮化進程也面臨方向性選擇。如何實現城市的穩定健康、持續發展,是擺在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面前的共同難題。我國城市文明的建設經驗,其內蘊的人民中心、統籌兼顧、傳承創新、自主開放等原則,對于破解日益突出的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難題,具有方法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