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曉剛、謝賢君,分別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
【黨史鉤沉】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回顧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戰略定力引領科技發展方向,黨領導的科技事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新時代新征程,汲取黨領導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為科技創新注入紅色動能,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戰略支撐。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黨領導科技事業發展、推動科技救國的重要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將推動科技事業發展作為領導革命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軍事科技攻關成為科技事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我們黨高度重視對軍工事業和科技的領導。為了保障革命軍隊的武器裝備,各根據地興建了一大批簡單的修械所和槍械局,在此基礎上把它們合并、擴建,最終形成了以兵工廠為主體的軍事工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中央軍委兵工廠、閩浙贛兵工廠等。1938年3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延安成立了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統籌兵工生產。各抗日根據地按照中央指示,都設立了規模和能力大小不等的兵工廠,自力更生制造武器和彈藥,同時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鋼鐵材料生產和供應體系。無線電對推動革命事業發展具有顯著作用。1931年1月,紅軍開始使用第一部無線電臺。當時,紅一方面軍下令大力發展無線電事業,特別是要培養自身的無線電人才。1931年9月,中央蘇區與在上海的臨時中央接通無線電聯系。在黨的領導下,中央蘇區與其他蘇區及主力紅軍不斷克服困難、創造條件,建立起無線電聯絡,加快了彼此間的信息溝通,在人才、器材、實踐經驗等方面不斷進步,逐步構建起一張大體覆蓋各主要蘇區的無線電網絡,極大地推動了革命事業發展。同時,各蘇區還普遍開辦醫院、衛生學校、農業學校等。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軍醫學?!袊まr紅軍軍醫學校在江西瑞金成立,培養出首批戰地外科醫生,既保障了部隊戰斗力,也有利于改善根據地民生。黨還注重加快推進科技思想建設,開展科學啟蒙。一方面通過在《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設立科普專欄,破除封建迷信;另一方面在延安自然科學院等院校開設物理、化學課程,培養科技骨干,努力完善黨的科技政策。黨十分注重科技人才培育,努力提高科技人員積極性。在十分困難的境況下,黨和蘇維埃政府給有技術專長的專業人員發放特殊津貼,以優惠待遇招攬專業技術人才。1939年,中共中央發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強調應該大量地吸收比較忠實的知識分子加入革命隊伍。這不僅為團結、號召廣大知識分子參加革命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優待科技人才、鼓勵發明創造、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了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技事業堅持自力更生、迎頭趕上,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發揮了整合全國科研機構、團結全國科學界的作用。1956年1月,黨中央召開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并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為了系統地引導科學研究為國家建設服務,中央開始著手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在幾經討論修改后,該規劃于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后執行。這是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標志著我國科技進入了規劃化發展的新階段。沿著規劃的方向,我國開始了大踏步追趕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歷程。1958 年,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和國家技術委員會合并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統籌管理全國科學技術的方針、政策,組織協調全國性的重大科學技術任務。黨進一步通過建立發展高校院所、中央產業部委所屬科研院所、地方科研機構與國防科研系統等“科技大軍”,形成了覆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的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黨中央決定在“十二年規劃”基礎上,制定《1963—1972年十年科學技術規劃》,提出“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關鍵”,部署農業、工業、資源調查、醫藥衛生等方面的專業規劃,為加速發展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一時期,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果斷決定發展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兩彈一星”對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技事業發展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指引,推動科技事業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集中攻關轉向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自主創新,以黨的建設引領科技體制改革,以制度創新釋放科技創新活力。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通過《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點”的方針,鄧小平同志提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戰略判斷,強調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1982年底,國務院批準了國家計委、國家科委《關于編制十五(1986—2000年)科技發展規劃的報告》,由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科技長期規劃的制定、重大技術政策的研究等工作。1985年《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市場化改革,建立技術商品化機制。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實施條例》頒布,完善了技術開發、轉讓、服務等方面的法律規范體系,促進、便利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利用。1991年,《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出臺,進一步突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要求提升研發投入占GDP比例。1999年,《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強調要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推動應用型科研院所轉制,形成市場導向的研發體系。此外,在重點領域不斷推進黨建賦能核心技術攻堅,例如,在雜交水稻技術領域,通過“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技術下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確立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通過調整和優化相關機構職能,更好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有效地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更好地統籌協調國家科技工作,推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組織和推動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創新示范工程,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探索新型科研項目組織管理方式, 加快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建立“能上能下”動態調整機制。以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能源科技、先進材料等技術極大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移動通信、油氣開發、核電等科技重大專項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蓬勃興起,智慧城市、綠色建筑等一批場景引領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新時代以來,我國科技領域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科技體制改革打開新局面,國際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這些都為建成科技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黨對科技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學運用。首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保證科技事業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不斷凝聚起科技創新的強大力量。其次,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自力更生鑄就科技脊梁,艱苦奮斗譜寫創新華章;發揮制度優勢、匯聚磅礴偉力,不斷集中力量攻克技術難關、引領科技騰飛;把科技命脈和創新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科技發展之路。再次,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重視科技人才培養。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也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們黨高度重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從人才培養、吸納、使用、激勵等多方面進行系統謀劃,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對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領,千方百計造就人才、成就人才。最后,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堅決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