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陳霞:推動美育知識體系的跨學科融合

    陳 霞2025年05月06日08:4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推動美育知識體系的跨學科融合

    作者:陳 霞,系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中國文化和教育體系一直非常重視和強調美育的作用。從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董仲舒的“禮樂教化”,到王國維的“最純粹之快樂”、梁啟超的“趣味教育”,再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都蘊含著中華美育精神所追求的完善人格與和諧人生的“大美育觀”,從而也形成了中國傳統美育區別于西方美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既強調心性修養,也注重技藝傳承。

    經過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當代中國美育一方面在夯實基礎理論和拓展研究方法等層面深度推進,將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學說作為當代中國美育研究的哲學根基,開拓出美育研究的教育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生態美學等若干研究方法和路徑,形成了美育研究理論的系統化和學科化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在美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特別是在學校美育方面,教材編著、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不斷取得新進展,并結合新興技術媒介形成了很多學校美育的新路徑。同時,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例如,美育學科建設的元理論支撐相對單一化、思想文化發展與美育實踐不均衡等。面向未來,構建中國美育的學科化理論支撐與學理性知識資源,應倡導跨學科路徑,在革新過時的知識范式、打破傳統學科壁壘的同時,構建貫通古今、融合中外的跨學科美育自主知識體系。

    強調美育的跨學科研究,并不是說要“非學科化”“無學科化”或“泛學科化”,中國美育跨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學科化基礎之上。這是因為,美育研究的學科化首先是美育理論研究的學科化,我們應該在新時代語境下自覺推動中華傳統美育思想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際上,早在20世紀初期,王國維就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了“美育”概念,其后,楊恩寰、蔣冰海、曾繁仁等都對美育學知識建構和學科建設進行過專門系統性論述,逐漸糾正了以往將“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的“小美育觀”。時至今日,“美育學”已經從一個單純的名詞概念變為兼具理論與實踐品格,并涉及美學、教育學、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融合的獨立的交叉學科。而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美育學必須有自己的“本體”,也就是確定的研究對象、學科邊界以及知識體系。同時,美育學又是一門實踐性的應用學科,從這個角度看,又不宜過于強調邏輯的規整和理論的抽象。基于此,中國美育學的發展既要對中國傳統美育思想和知識進行系統總結,又要面對當下中國文化和教育的現實問題;既要葆有美育理論的元知識創造活力,又要面向多學科協同交叉的美育實踐。換言之,既要從美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存在論等元理論角度取得新突破,又要從美育的實施途徑、評價機制等實踐角度有新應對,最終形成縱橫交錯的網絡結構。

    由此可知,美育的跨學科化不是各個不同學科之間的簡單相加或融合,而應是一種結構性的創造——跨學科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是一種知識變革,而且意味著其體系的多元化與可塑性。因此,不能簡單地把美學、藝術學或教育學等學科固有的概念、范疇直接“拿來”,而應根據美育活動的性質、實施過程以及價值目標等具體情況,在借鑒和融合其他學科的基礎上,確立起美育特有的概念和范疇。例如,優美與崇高、意境與意象等美學基本范疇,應結合美育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創造性改造后再引入其中;而對于教育學和藝術學中很多方法論層面的內容,同樣可以放到美育學的教學實踐中。對此,不少學界前輩已經做出了積極探索。例如,曾繁仁認為,中國美育學要走到社會與學科的前沿,必須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學科的范疇體系,他結合現代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國傳統美學的生態智慧以及中國學校美育的現實而提出的“審美力”“多元智能”“生活的藝術家”等美育概念,就是跨學科視域下美育學自主性表達的體現。為此,我們應結合當下中國教育文化現實和全球文化發展趨勢,積極建構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象的美育標識性范疇;在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同時,積極通過跨學科融合的美育實踐鍛造出新的美育學知識范式,確立中國美育的主體性地位和標識性概念。

    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前新技術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美育及其知識體系應當注重探討如何培養一個更加全面、立體、大寫的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對人文學科的介入,審美教育正在發生一系列新的變化,傳統美育的現場感、具身性等美育方式正在被數智技術所改寫。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再現《清明上河圖》的創作過程時,觀眾所獲得的不只是視覺震撼,更是對西方美育二元對立范式的解構。中國美育未來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是制造“技術工匠”,而是培養有溫度的創造者、有情感的傳遞者和有責任感的公民。在數字技術的文化場域中,美育所要培養的除了人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審美批判力外,還應該包括人的數字媒介素養,從而使人們在虛擬空間中也能實現“詩意的棲居”。一些學者一直倡導運用數字云平臺、大數據、跨界聯網等新技術參與當下的美育教學實踐,當下中國“數字技術+美育”的教育新模式如用當代技術激活傳統美育符碼,以東方智慧重構現代美育產業等,也正在通過技術賦能與實踐教育的“雙向解碼”形成美育現代化的中國范式,這種技術賦能藝術不是多學科之間的簡單相加,也不是技術的機械復制,而是通過算法邏輯與傳統藝術的對話,在跨學科的賽博空間中重新建構獨特表達機制。也就是說,新技術條件下中國美育應堅持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經典教育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目標。

    總之,推進中國美育跨學科知識體系的融合是實現美育知識從分化走向整體、從依附他者走向獨立自主、從外在自在走向內在自為的轉變過程。當然,我們在推進美育跨學科知識體系融合的過程中,也要防止為了強調自身理論的獨特性和系統性而陷入“知識化”的慣性陷阱,從而忽略更為根本的育人指向。因此,中國美育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應堅持整體性、開放性和對話性原則,在拓展其內涵和邊界的同時,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人文素養和全球視野的人才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責編:王燕華、黃偉)
    华人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久久九九精品99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 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加勒比|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牛牛|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91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完整版| 91精品免费国产高清在线|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2020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精品99久久aaa一级毛片|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