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娟芳,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學思踐悟】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深化文物學術研究,提升文物展示傳播水平,對于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深化文物學術研究,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文物是璀璨文化的物質性和可視化載體,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精神價值、思想智慧和民族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更是今天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底氣和自信來源。研究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揭示中華文明的內在邏輯和特點,既是深化對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和演變歷史脈絡認識的需要,又是增強民族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維護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以扎實的學術研究賡續傳承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文化基因。強化基礎研究與多學科融合研究,加強對文物歷史背景、藝術特點、制作工藝等基礎領域研究,形成系統完整的文物知識體系;加強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學、材料學、化學、物理學等多學科聯合攻關,通過跨學科合作研究復雜問題,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活化歷史場景。加強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強化文物保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提升文物研究質效。加強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促進高等教育機構和各級文物管理部門打造政治過硬、業務精通、敬業奉獻、求實創新的文物工作隊伍;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講座,推動國內外學者交流合作,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促進各國文明交流互鑒。
豐富文物展示方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觀念與人文精神,內化為國人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成為增進全社會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文物兼具文化和藝術的雙重屬性。提高文物展示水平,讓文物承載的文化內涵、精神價值得以重塑與煥活,是新時代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我們要以“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如果國寶會說話》《典籍里的中國》《尋古中國》等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的現象級傳播為重要契機,進一步提升文物展示水平。以豐富多元的技術手段,大力推進文物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展現文化之美,彰顯文化之魂。著力提煉文物中具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展示內容,讓一件件文物有血有肉、有神有魂,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積極貫徹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全息影像等現代信息技術,增強文物展覽展示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大力發展“文物+旅游”“文物+創意產業”“文物+文學影視”“文物+游戲”等多種文化新業態,讓文物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時代光彩,讓受眾在使用、體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提升文物傳播水平,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浩浩絲路長歌,巍巍盛唐氣象,無不見證著中華民族同域外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中的開放姿態和包容胸襟。青銅龍首刀、敦煌飛天壁畫、盛著番紅花的玻璃瓶等文物,更是文明輝映、美美與共的重要歷史印鑒。它們以直抵人心的獨特魅力成為塑造國家形象、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載體,成為國家間、民族間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改革開放以來,文物外交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日益活躍,成為推動文明對話、促進民心相通的潤滑劑和“解碼器”。進入新時代,世界風云激蕩,文明交流互鑒對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明確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用四個“共同倡導”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指明方向。我們要著力提升文物傳播水平,“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秉持開放胸懷,推動文物實現高質量交流。在文物中充分探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集體記憶、文化情感和價值框架,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構建獨具特色的國際傳播體系,以文物為媒介“橋接”中國故事與當代世界最關注的議題,激揚起增進民心相通的合力。同時,積極引進精品文物展覽,拓展國際合作網絡,深化多邊機制和平臺建設,推動更多優質展覽走出去,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和項目,促進中外學者平等對話、相互啟迪,有效推動文博領域國際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