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8日電5月24日,第十一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創辦的品牌性學術年會,前十屆均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獨立舉辦。本屆論壇以“學科高質量發展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主辦。來自中宣部、教育部、全國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本屆論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院長、原黨組書記王偉光,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姜國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趙川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楊志剛致開幕詞。論壇開幕式由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初曉波教授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院長、原黨組書記王偉光明確提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高質量發展,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準確識變,是積極應對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科學應變,是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動求變,是打破全球不平等知識生產關系的深刻轉變。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高質量發展,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著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二是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四是樹立國際視野,借鑒國外經驗;五是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姜國華在致辭中介紹了近年來北京大學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方面的基本情況。他表示,北大文科建設源遠流長,成果斐然。北京大學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和與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有組織科研與自主探索、文理醫工融合創新、服務國家和社會需要、科學評價與人文關懷相統一的學科建設原則,不斷踔厲奮發,取得顯著成效。未來,北大將繼續優化學科建設頂層設計,深入推進學科建設研究計劃和智庫建設規劃,打造高質量新文科創新平臺,構建高水平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機制,使北大學科建設成為新時代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標桿。最后,他也期待與會專家們暢所欲言,通過本次論壇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為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貢獻更多智慧。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一級巡視員趙川東在致辭中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近年來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并向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三點期望:一是堅持正確方向,持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二是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提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原創性;三是堅持開放包容,擴大中國學術傳播力、影響力。最后,他勉勵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兩個結合”中不斷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楊志剛在致辭中表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對激發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性、對保障學科健康良性發展、對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具有至關重要的導向、引領和催化作用。評價院多年持續打造的高峰論壇,對不斷認識評價、深入研究評價、優化調整評價,形成新的評價導向、凝聚新的評價共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認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善于把別人的探索轉化為有益經驗,結合我們的國情加以消化吸收,豐富和滋養我們的知識體系。
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倡議每年五月的第四個周五作為學科建設與學科評價日,并提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與學科評價中應做到的“八個堅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堅持樹立國際視野、堅持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原則、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堅持構建科學權威的評價體系,久久為功,努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高質量發展。
主旨報告環節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教授主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雷興山教授圍繞考古學的高質量發展和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作了主旨發言,認為自主知識體系應是產生于中國,分享于世界的知識。中國考古學應致力于為世界問題找到中國答案,為中國問題總結世界貢獻;通過中國創新打造世界樣板。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教授圍繞法學的高質量發展和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作了主旨發言,認為建構中國自主的民法學需完成兩大轉變:一是“在中國”的民法學學術體系轉變為“中國的”民法學學術體系;二是“中國的”民法學學術體系轉變為“中國自主的”民法學學術體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任劍濤教授以“奠基功夫:夯實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學科基礎”為題作主旨發言,認為社會科學應在學科的分界與邊際上實現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下足學科功夫和學科外功夫。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洪永淼教授圍繞經濟學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和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作了主旨發言,提出通過泛化“中國經驗”,從中國經濟的“特殊性”中提煉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般理論。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張靜教授以“從特殊中發現一般——反思中國經驗的闡述問題”為題作主旨發言,認為從中國案例中揭示新的一般性原理,并經受其他經驗的挑戰和檢驗,需要我們對人類可共享的知識有深入理解,并相信存在認識事物的一般思維邏輯。
本屆論壇還發布了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研制的《哲學社會科學全球研究前沿與學科發展態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人才評價與發展研究中心研制的《文學學科圖譜與人才地圖》兩項成果。
《哲學社會科學全球研究前沿與學科發展態勢》選取歷史、語言學、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律、政治學(含國際關系)等7大學科領域,從“學術產出及影響力、主要貢獻國家及合作度、主要研究主題及顯著度、跨學科和學科交叉”四個維度系統呈現了2017-2023年全球和中國在上述學科領域中的發展態勢和科研表現。
《文學學科圖譜與人才地圖》發布
《文學學科圖譜與人才地圖》基于對34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14000余名學者的科研數據挖掘,繪制出涵蓋三級鏈點的學科圖譜。一級鏈點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翻譯、出版,文學產業6個;二級鏈點包括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和二級產業鏈點,共計45個;每個二級鏈點下設若干研究方向,覆蓋比較文獻學、認知語言學、計算傳播學、翻譯與人工智能、融合媒體、機器學習理論及應用、機器翻譯、計算語言學等近600個方向。
來源:人民政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