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金融研究所所長
經濟發展是一個供給與需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做好宏觀經濟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關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五個方面精辟概括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之舉,更是應對外部沖擊,破解發展難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增強我國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的有效手段。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優勢
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是相對的,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動態過程,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當前,我國雖然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受到制約、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一系列困難挑戰,但發展總是在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中向前邁進。特別是要看到,我國不僅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還有強大生產能力優勢,這些從需求與供給兩方面展現了經濟發展潛力,有利于我國更好統籌供需積極創造市場,鞏固壯大發展優勢。
從需求方面看,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持續推進,是世界上最具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創新發展優勢和抗沖擊能力優勢。一是規模經濟優勢。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通過促進整體分工使交易更加細化、產業體系更加完備、產業鏈更加健全、資源得到集約利用,展現出強大的規模經濟優勢。二是創新發展優勢。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更高的新技術涌現概率。相比傳統經濟,創意或知識型經濟的非競爭性和規模經濟效應更強,大國更有能力支持知識型經濟的初始高額投入和后續多維度創新,為新技術產業化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更多的試錯機會,使創新創業者獲得更多收益。三是抗沖擊能力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展現出更強的經濟韌性。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回旋余地大,各地區發展處在不同的階段,可以通過產業的梯度轉移延續更長時間的較快增長。另一方面,因為空間差異性的存在,局部受到沖擊不易在全國形成共振,有利于增長的平穩。
從供給方面看,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強大生產能力。一方面,強大生產能力是供需協同發力的根本保障。生產能力是一國生產力的集中體現,是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的基礎。強大的生產能力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消費品等,保障了有效供給,為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強大生產能力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強大生產能力有利于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近年來,我國充分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經濟效率大幅提升,不僅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也是全球經貿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有利于我國在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復雜形勢下提高產業效率和安全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
關鍵要更好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意味著供需兩側要協同發力。這就要求我們統籌謀劃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內需和外需、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良性互動和高水平動態平衡。
一方面,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抓手。眼下,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面臨市場分割與碎片化較為嚴重的挑戰,妨礙國內大循環的各種障礙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必須加快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一是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形成完備的競爭政策制度體系。全面清理法律體系中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公平競爭不相適應的內容,加強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促進多元化社會監管,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兼顧各地發展水平與市場化程度差異,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建議擴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范圍,穩慎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有序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三是加快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實現全國互聯互通。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健全現代流通體系,提升支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硬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另一方面,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保障。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和全球分工體系,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這從供需兩側反映出國內外市場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保障,也是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發揮好開放對拓展循環空間的作用。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要發揮我國產業配套能力強、部分產業國際領先的優勢,積極參與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布局。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把握好促改革與擴內需的有機結合點
有效投資是促改革與擴內需的有機結合點,是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重要抓手。有效投資的重點領域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城鎮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側重于“人”的投資。這些領域的投資一方面形成有效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優化供給結構,有利于提升供給體系對于需求的適配性。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投資,既是解決當下“卡脖子”問題、破解經濟循環堵點的應急之策,也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投資于未來的重要路徑。要支持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發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還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我國城鎮化仍處于較快發展階段,這個過程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要順應人口流動和產業發展趨勢,聚焦城市群、都市圈發展增強住房供應,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保持適度的房地產投資增速。要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重點在超大特大城市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更好滿足高品質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全面推進供排水、供熱、燃氣等城市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因地制宜在新城新區和開發區推行水電氣熱信等地下管網建設。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強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投入,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是推動全社會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基礎性設施,其要素賦能和產業帶動效應決定了相關建設必須適度超前,領先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要適度超前布局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5G賦能工業互聯網,推動5G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快數字中國建設,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搶占數字經濟發展主動權。要加快布局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特高壓電力樞紐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統籌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中心城市和重點城市群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關注“人”的投資。投資不能“只見物不見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方向是關注“人”的投資。一是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切實增加3歲以下嬰幼兒普惠性托育服務有效供給。加強稅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促進婦女平等就業,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改革服務管理制度,提升家庭發展能力。二是擴大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服務供給,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未來消費的增長點主要是社保、醫療衛生、教育等與基本公共服務密切相關的發展型消費。發展型消費與人力資本投資息息相關。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資,另一方面要放寬準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著力提升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水平。三是發展銀發經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解決好老年人居家養老、就醫用藥、康養照護等急難愁盼問題,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加快推進醫療保健、繼續教育、文體旅游、康養服務等產業發展,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運用數字技術,促進電子商務、遠程醫療等深入老年生活,開發養老金融產品,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更好激發銀發經濟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