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凱南,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黨的十八大以來,借助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海量數據規模、豐富應用場景和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我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當前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超過四成。在此實踐基礎上,結合對未來生產力變革趨勢的科學判斷,我國高度重視數據驅動的生產力變革,加快構建有利于釋放數據生產力的數據基礎制度,并將數據列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后的第五種生產要素。
將數據視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并不是簡單地在生產函數中增加一個與其他生產要素并列的要素變量,也不是簡單地將數據作為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數據生產要素論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邏輯和重大的理論命題,會對經濟學理論創新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對于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意義重大。
數據生產要素論本身蘊含的理論創新
在經濟學說史上,不是所有經濟資源都能夠被提煉、抽象和歸納為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內涵與外延的拓展通常伴隨著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數據被定義為生產要素,這本身就體現著重要的理論創新:
一是數據要素價值研究方面的理論創新。數據不僅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獨立發揮作用,還會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和優化決策等改變其他生產要素的價值,呈現出倍增效應。通過改變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方式和連接效率,數據還會推動其他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進而改變生產函數,加快推動技術創新。只有深入理解數據要素價值的創造和實現形式,才能準確評估數據價值,數據資產入表才有理論依據。
二是數據要素收益分配方面的理論創新。不同于傳統的生產要素,數據除了在生產和交易過程有直接貢獻,還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價值提升以及促進生產函數變革等產生間接貢獻,而且數據的生成、加工和經營等過程涉及眾多參與主體,這導致數據的收益分配機制與傳統要素有所不同,存在較大的理論創新空間。與傳統要素邊際報酬遞減不同,數據要素呈現邊際報酬遞增的特點,這會改寫基于邊際報酬不變和遞減的傳統生產函數。數據要素還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加之機器學習模型的自主進化可能會導致經濟活動產生內生波動性和不穩定性,這對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和宏觀調控理論都提出了嚴峻挑戰,形成了理論創新的空間。
數據生產要素論深化了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研究
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要素論,都將價值分配形式等同于價值創造的源泉。馬克思批判這種掩蓋生產關系的生產要素論,堅持勞動價值論,將生產過程抽象為勞動過程,創造性地提出生產力的三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力三要素既包含各類在生產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生產要素,又強調了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馬克思生產力理論超越了西方經濟學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要素論,科學解釋了人類不同發展時期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和社會價值源泉。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生產要素的發展”,生產要素的發展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創造性地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數據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數據生產要素論為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首先,新質生產力包含新型生產要素,對新型生產要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加科學地理解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底層邏輯。其次,數據及其算法通過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生產力三要素的質量提升和優化組合、對生產要素的價值提升和配置模式創新以及對技術變革的加速推進等,可以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系統性影響,對該影響機制和實現路徑的深入研究能夠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發展。
數據生產要素論拓展了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視野
與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數據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易復制性、非耗費性等特征,數據的生成、加工、使用和經營等活動分散在眾多經濟主體中,對數據的權利界定及其治理成為理論界關注的重點和難點。
關于數據確權的研究將會推動產權經濟學的發展。不同于傳統生產要素,數據是否需要確權,學界還沒有形成廣泛共識。在許多情況下,原始數據是自然生成的,原始數據來源者是否能夠擁有原始數據的所有權尚未形成共識。由于原始數據沒有勞動附加值,而且數據可以重復使用而不衰竭,不會產生“公地悲劇”,許多學者主張淡化原始數據所有權,這樣更有利于數據的流通和使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采用了這種思路,強調探索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制度,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等分置的產權運行機制。從數據資源到數據加工再到數據產品,涵蓋了數據的勞動生產過程和交易過程,也是數據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過程,數據價值逐步提升,持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各自權利束的具體內容和這三種權利束的關聯邏輯還需進行深入研究。此外,淡化數據所有權并不是要回避所有權問題,今后仍需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數據確權理論研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數據產權制度理論。
關于數據治理的研究將會推動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和市場治理等領域的理論創新。針對個人數據、企業數據和公共數據,在保護個人隱私、反數據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維護公共安全等約束條件下,如何構建促進數據高效有序流通和使用的治理體系,這方面還需要更為深入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大數據及其算法的運用改變了企業的科層邊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供給者與需求者的邊界等,這些都對傳統的治理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進一步加快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構建中國特色的數據治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