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
兼收并蓄是一種智慧。韓愈在《進學解》中講:“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這是說高明的醫(yī)師會把不同類型的東西都收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有兼而有之、兼容并包之意。兼收并蓄也是一種胸懷。體現在文化上就是保持開放心態(tài),積極借鑒人類文明一切優(yōu)秀成果,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化的這種開放胸懷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彰顯,為文明發(fā)展拓展了廣闊前景。
中華文化自古就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并以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對世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為文明發(fā)展不斷注入活水,是成就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外文化交往、文明交流的故事不勝枚舉。2100多年前,漢代使者張騫自長安出發(fā),出使西域,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此后一條橫貫東西、聯(lián)結歐亞的古絲綢之路逐漸開辟出來。這條路成為經貿往來之路,也成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之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帶回佛教經典600多部,并積極進行翻譯傳播。佛教在中國長期演化,儒釋道三教合流,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深刻影響。明代徐光啟與來到中國的西方學者利瑪竇共同翻譯《幾何原本》,被認為是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象征之一。明清時期,一批精通儒釋道的伊斯蘭學者,將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結合,對促進伊斯蘭教中國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古代中國有超大規(guī)模的人口與地域,經濟發(fā)展水平長期領先,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經貿往來頻繁,最突出的就是形成了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這些經貿往來,不僅促進了經濟繁榮,也帶來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科技、文化、藝術的交流交融。同時,中華“和”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以和為貴、協(xié)和萬邦,主張不同國家和平相待、和睦相處。中國人以天下看待世界,認為天下理應一家。古代不少統(tǒng)治者也都看到,國家之間合作交往遠比征伐戰(zhàn)爭更有利于穩(wěn)定和發(fā)展。此外,中國古代經世致用的思想,倡導“知行合一、躬行為務”,反對空談,主張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對社會發(fā)展有利、對民生改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學習,可以拿來為我所用。這樣就形成一種致用為上、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當人們接觸到國外優(yōu)秀文化、制度、藝術時,就更加愿意去學習借鑒。
到了近代,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給古老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眼光、全球視野和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的開闊胸懷具有高度契合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觀念、知行合一的實踐哲學等,這些思想觀念、價值追求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高度契合性。這種高度契合性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提供了條件。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深刻把握這種契合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不斷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文化始終以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與其他文化交流交融,不僅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而且為人類文明貢獻了中華文化寶藏。
人類社會走向沖突還是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對待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懷、博采眾長的態(tài)度對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共產黨立志于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謀進步,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我們要通過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消除隔閡與誤解、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努力架起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拉緊國與國之間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紐帶,共同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繼續(xù)保持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我們一定能不斷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