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賽金,系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所謂“楓橋經驗”,最早是指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的“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層治理經驗。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曾大力推廣“楓橋經驗”。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楓橋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于長期實踐中總結形成的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寶貴經驗,其不僅具備充分的本土性特征,還在方法層面具有源源不斷的創新力。正是其在繼承歷史、保證精神內涵不變質的基礎上,把握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脈搏,不斷創新發展,將公共服務的供給同時代現實需要有機結合,才彰顯出更強的生命活力。“楓橋經驗”歷經數十載而歷久彌新的力量源泉,便來自其始終不變的精神內涵。
第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立場。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血脈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還是對黨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為人民服務”是“楓橋經驗”誕生至今創新發展的基本點。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以理服人,少捕人,矛盾不上交”,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探索綜合社會治理,再到新時代的“服務不缺位”,深刻彰顯了“楓橋經驗”尊重人、重視人、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價值立場。這種價值立場以民意為導向開展工作。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以“警務圍繞民意轉,民警圍繞百姓轉”為理念,把“群眾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黨政工作評估標準。緊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提升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的能力,增加群眾滿意度、幸福感。它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群眾立場,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深入群眾、相信群眾,真正做到了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
第二,堅持“走群眾路線”的根本方法。堅持走群眾路線是“楓橋經驗”的根本工作方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繼續堅持走群眾路線。首先它主要體現在堅持群防群治。當基層矛盾糾紛化解任務與行政人員數量不相匹配時,“警力有限,民力無窮”,楓橋鎮政府動員群眾構建群防群治網絡。比如,組織群眾成立巡邏隊等,使得干群在基層矛盾糾紛中群策群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其次是培育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在應急管理、矛盾風險預防化解、公益幫扶、法治宣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楓橋政府積極孵化、培育、幫助社會組織向社會化與專業化發展。目前,楓橋地區已成立鄉賢參事議事類、平安巡防類、鄉風文明類、志愿服務類、鄰里糾紛調解類五大類社會組織。其中“楓橋大媽”“老楊調解室”“紅楓義警”“藍海救援”等已成為楓橋特色的社會組織品牌,與基層政府形成協同治理網絡。除此之外還有積極吸納專業力量。目前社會矛盾逐漸復雜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需要多元專業人才。基于此,楓橋政府將專業性更強、威望更高的鄉賢、律師、醫生、教師、法官等不同領域的人才納入基層治理隊伍,發揮其專業服務能力。
“楓橋經驗”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堅持“黨的領導”的中國特色。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楓橋經驗”形成、發展和創新的根本保障。新時代“楓橋經驗”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實施“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發展引領、服務引領”的“五大引領”工程。比如,實施村(社)各類組織向村黨組織報告工作制度;堅持社會組織發展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開展“村村聯盟”“村企聯盟”“企企聯盟”等區域化黨建聯盟建設;推行“1個黨支部+1個網格+N個黨小組”基層治理網格模式等。為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楓橋鎮成立“紅楓黨建”品牌。以“紅楓黨建”為載體、以黨員干部為先鋒、以各黨支部為堡壘,打造服務型黨組織,黨員結對聯戶調解基層社會矛盾,提升為人民服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當前,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應更加把握社會矛盾的新變化,在“楓橋經驗”的基礎上,深度融合社會發展及治理的新需要,堅持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治理理念,更好發揮人民群眾作用,邁向社會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