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瑾,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扎牢風險防控網絡,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經過十年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基建引領、產業聚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綜合效應,我國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新發展理念是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指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必須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上取得新突破。
以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創新發展著重于解決發展動力問題。當前,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通脹高企、金融風險上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債務壓力加大。創新是促使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實現復蘇的關鍵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創新發展的理念,堅持高質量、高標準的合作方向,以創新實現動力變革。一是強化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供給。建立科技產業戰略創新聯盟,推動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共同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組織等經濟發展新動能。二是強化制度創新,采用國際標準。加強各國在標準規則、法律法規和海關程序等方面對接,采用國際規則和技術標準,以高標準的軟聯通實現高水平的硬聯通,建設高質量、抗風險、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三是強化合作領域創新,加強數字領域合作。抓住數字經濟和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網絡安全、數字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合作,縮小數字鴻溝。四是強化合作方式創新,加強多邊合作。積極開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以多邊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以協調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全球發展赤字、貧困差距擴大等發展不平衡、不確定因素,不僅制約了世界經濟發展,也使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糧食安全、減貧、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紊亂等問題更加突出,使得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更多挑戰。世界繁榮穩定不可能建立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基礎之上,只有貫徹協調發展的理念,才能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協調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注重惠及民生、提升效率,獲得更高的投入效益。一是踐行全球發展倡議,突出合作重點。將減貧脫貧、糧食安全、教育衛生、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互聯互通作為重點合作領域。二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和制度環境。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營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三是堅持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的同時,堅持民生優先,讓資源更多向減貧、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傾斜,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四是統籌實現國內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國際經濟合作,促進經濟一體化發展。建立內陸開放新高地,推動中西部、東北地區區域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五是以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國際產能合作重點園區等為抓手,推動進口和出口、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走出去和引進來、貿易和產業協調發展,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以綠色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促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全人類共同事業。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堅定維護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打造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的全球生態治理格局,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致力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讓綠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推動建立共建“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幫助共建國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增進民生福祉。幫助共建國家加強綠色人才培養,建設可再生能源項目和清潔能源工程,為其實現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以綠色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必須秉持綠色發展原則,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開展綠色投資,促進以綠色技術、綠色金融、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為一體的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深化綠色發展合作,加強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
以開放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開放發展注重推動發展的內外聯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需更加突出推動各國聯動、多向聯動,助力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首先,以多層次、全方位戰略對接實現多向聯動。繼續堅持共建“一帶一路”與各國、各區域和全球層面的發展規劃和倡議對接,在世界經濟共振中實現共同繁榮。其次,推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高效配置全球資源,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最后,推動軟聯通與硬聯通協同聯動。互聯互通既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硬聯通,也包括政策、法律、規則在內的軟聯通,以及人員往來的民心相通。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衛生、考古、媒體、智庫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和交流,有助于更好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以共享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目的是實現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致力于實現全球共同繁榮。以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核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此,需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建設共享發展平臺,共享發展機遇。“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國際公共合作平臺,已經吸引了世界上超過3/4的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參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歡迎各方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讓將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世界銀行報告認為,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