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惠娜,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日,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起草《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企業等是科技倫理審查管理的責任主體,從事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動的單位,研究內容涉及科技倫理敏感領域的,應設立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并對科技倫理委員會的人員、規模以及學科背景提出了具體要求。這將引領我國科技倫理治理邁入體系化、現代化新階段,同時也將對科技倫理人才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科技倫理人才隊伍建設涉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多個相關部門及主體,亟待統籌協調,多措并舉形成科技倫理隊伍建設合力。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部署。加強對科技倫理人才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強化科技倫理人才“從教育領域到科技行業,再到人才計劃”一體化設計和貫通式部署,將科技倫理人才培養及隊伍建設納入教育規劃和科技人才計劃中,加大對科技倫理人才的培養和資助力度,在基金和項目等方面向前沿科技倫理理論研究與治理探索實踐傾斜。推進科技倫理人才的國際化交流,強化科技倫理人才參與國際科技倫理重大議題研討能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加強高等院校陣地化培養。高校是科技倫理管理的重要主體,也是科技倫理人才教育和培養的重要陣地。高校應不斷探索科技倫理人才的發展特點及培養路徑,面向我國科技倫理治理事業發展需求提供高質量的科技倫理人才供給。相關高校應積極推進學科專業改革,優化科技倫理課程設置,加強科技倫理風險預警與跟蹤研判研究,推進科技倫理學科高質量建設與發展。加強高校科技倫理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強化科技倫理前沿領域問題研究,通過體系化、專業化、國際化教育,加強能夠勝任科技倫理治理的科技倫理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高校與相關行業部門聯動,加強科技倫理人才需求預測、預警、培養、評價、激勵等方面協同發展。
促進科技行業功能化培訓。夯實科技行業協會和用人單位科技倫理人才培訓主體功能。依托各類行業協會和學術共同體,加強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人才科技倫理學術專業知識和科技倫理管理知識培訓,建立制度化、機制化和常態化的培訓與考核體系。加強用人單位對科研人員的倫理培訓,并以此作為科技活動開展的前提。
強化人才隊伍建制化培育。加強科研院所科技倫理治理人才隊伍的建制化組建,鼓勵科研院所推進具體領域專業倫理研究,深入探索和拓展科技創造及運用中的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尺度與界限,為科技活動劃定底線、紅線和高壓線。從科研人員、科技管理人員中選拔一批優秀人員,通過系統化的科技倫理審查理念、規范和技能培訓,充實到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和各類新建的倫理(審查)委員會中去,提升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水平。推進科技倫理治理的制度規范建設,增強科技工作者的人文關懷,打造“科技向善”“負責任創新”和“創新與倫理并重”的創新環境與氛圍,為科研活動及技術應用設置道德底線,提高和強化科技人才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