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承軍、王海文,分別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面對數字科技、文化數字化以及數字文化經濟的浪潮,以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我國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無疑是重要的戰略選擇。
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正面臨秩序變革、體系重塑和動力轉化的新形勢。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應用,全球新技術秩序與國際文化秩序、經濟秩序的變革相互交織,世界各國文化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文化資源的開發、轉化、創新過程中,有力推動產品服務的高效供給和供需對接,促進各類文化主體加速數字化轉型和互聯互通,在構建文化生態體系以及全球文化價值鏈的進程中,重塑文化要素、資源、主體、供求、市場等各種體系,使文化治理體系架構的聯通性、參與性、平等性、共享性、協同性等大大加強,為其邁向更高水平、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開辟了廣闊空間。
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正面臨理念變化、對象拓展、方式創新的新壓力。隨著服務經濟興起,生產與消費的一體兩面性以及雙向互動性特征更加突出,人人參與治理成為趨勢和可能。與此同時,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音樂、數字娛樂、數字文化會展等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數字文化平臺強大的集聚、交易、交流等功能緊密連接起遍布世界的文化企業和消費個體,孕育出數量巨大的文化消費、創意、創業群體,并延展了其中的社會關系,空前拓展了文化治理的對象,也促使文化治理方式必須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以適應需要。
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正面臨傳承創新、安全保障、風險防范的新挑戰。文化治理要面對文化思潮、價值觀念變遷以及消費心理和行為方式變化,更要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面對變革中的矛盾與沖突,文化信息快速傳播與發散,文化產品和服務爆發式增長與高速迭代,知識產權保護與數據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文化市場開放等,都迫切要求文化治理緊跟數字時代步伐,在傳承創新中實現文化高質量發展。
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隨著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必將伴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推進呈現新面貌,發揮更大作用。我國要立足新時代和具體國情,錨定總體戰略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推進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
首先,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高質量發展中強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文化治理基礎,全力推動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新時代數字文化治理更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數字文化治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方向。從破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出發,既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作用,又要避免技術超越人的發展。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作為文化治理工作的價值核心和靈魂,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推動數字文化治理向基層和個體轉移,促進自治型文化治理架構的形成和城鄉文化治理一體化發展。將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社會主義文化治理始終,適應人口結構、文化消費行為、文化市場等變化,大力強化我國數字文化治理的人民性、平等性、協同性、共享性和開放性,夯實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的人民內涵和群眾基礎。
其次,要始終堅持“四個自信”,緊緊圍繞數字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鄉村振興等國家發展重大戰略,構建適應數字時代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中國特色數字文化治理體系。數字時代,我國文化治理要有“四個自信”的強大底氣,在積極推動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同時,自覺將文化治理與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目標對接。加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等進行文化治理創新探索,構建創新網絡區域節點。此外,要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完善方面下功夫,促進文化要素、資源、產品和服務自由流動,形成統一市場。積極推動文化生態體系構建,發揮重點骨干企業、文化頭部企業、平臺企業、社會組織的治理節點作用,培育更多中小微文化企業,形成以文化產業鏈和價值鏈為主線的數字文化治理體系,促進治理體系內部、戰略體系與治理體系之間的高效協同互動。
再次,要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化供給和需求高效對接,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文化貿易、文化投資、文化交流協同發展,推動立足本國、輻射國際、服務“雙循環”的數字文化治理布局。要加大數字技術在文化治理領域的廣泛深度應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面提升我國數字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最后,要緊抓數字時代文化領域標準、規則制定及推廣機遇,加強國際交流,積極推動國際認證。加大數據開放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做好數據產權確認,推動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提升我國文化安全保障能力和文化治理的國際影響力。堅持人才強國戰略,培育交叉復合型、戰略型人才,使人才培育培養以及新消費群體、社會階層的形成貫穿于數字文化治理全過程,推動以面向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文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