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傳統造物之“道”

    任軍君2020年01月10日08:4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中國傳統造物之“道”

    華夏民族深厚的傳統造物文化獨樹一幟,造物之道的精神已代代相傳了幾千年,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面對人與自然界所存在的種種危機,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傳統造物精神,為構建自然、和諧、生態的可持續的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視“道”為宇宙的本源,萬事萬物皆因“道”而生,這對中國傳統的“創物”“造物”文化影響深遠。

    傳統造物“自然之道”

    《周易·系辭》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闡明了中國古代造物活動中“道”與“器”之間的關系,即“器以載道”。“道”作為自然中無形的存在,是事物的本源和精神所在,并通過有形的“器”為載體來顯現。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進一步闡述了“人、地、天、道、自然”的邏輯關系,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效法于地,而地又效法于天,天則效法于道,道又來源于自然。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古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造物活動中都順應著天、地、自然之道,不違背自然界內在的規律。

    《考工記》所載“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指出輪人制作車輪時“轂、輻、牙”所用的三種木材,其砍伐必須依照一定的季節,這樣工匠才能制作出優良的車輪。《管子·乘馬》中所言“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指出古代都城選址時為保國家興旺、百姓安居,要依據自然地形地貌加以考量。明代計成在《園治》中提到園林建造要“因地制宜”,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這種“師法自然”的造園藝術遵行著“自然之道”。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人們在造物活動中不止于滿足“形”下之致用之器,更不斷探尋著“形”上之“自然之道”。

    傳統造物“有無之道”

    “有”與“無”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辯證哲學觀點,其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為“無”是“有”之本源,而“有”是萬物之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老子認為“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相對而生,是永恒的真理。“有”與“無”的辯證哲學觀念不僅對后世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傳統造物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道德經》所載“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段話深刻揭示了人們在創造、制作器物時,“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質形體,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實現器物價值的地方卻是其中的“無”,其崇“有”而貴“無”,兩者對立統一于器物之中。

    現代人造物往往注重“有之以為利”,忽略了“無之以為用”,將精力放在有形的器物造型之上,而沒有注意到造型之外“無”的設計。中國古代眾多造物活動,諸如都城規劃、“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等建筑和造園設計、青銅器皿、瓷器、漆器、家具、玉器等的制作,以及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留白”,無不體現出“有無之道”思想在造物實踐中的應用。

    傳統造物“合和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深厚的“合”“和”思想,其滲透于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周易·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認為圣人要與天地、日月、四季相合。《道德經》所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其樸素的二元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陰”“陽”之分,彼此相和才能生生不息。“合”則“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和道家對“和”的理解極為相似,無論是道家所倡導的與自然“和諧”共處,還是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其本質都是“以和為美”“以和為貴”。

    中國傳統造物的最高境界莫過于“天人合一”。《考工記》所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指出好的器物制作所需之“美材”必須要符合“天時地氣”,然后“巧者合之”才能做出完美的器物; “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無不是先“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斬三材必以其時”,然后能工巧匠加以制作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提倡“以和為美”,同時也強調“和而不同”。西周思想家史伯認為“和”是在差異中尋求平衡與統一,而非簡單的趨同,中國傳統造物活動正是不斷地調和“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從自然萬物周而復始發展變化規律中,探究“和諧共生”之道。

    傳統造物“尚象之道”

    從上古時期開始,中國古人在觀察宇宙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過程中,就善于用圖案來記載和描繪它們。早在距今6000年前,半坡遺址中出土的彩陶上就描繪著人面、魚、鹿、植物等各種紋樣,古人用象形圖案記載著宇宙中“日、月、星辰”,自然界中動物“老虎、麋鹿、仙鶴、蝙蝠、鯉魚、蟾蜍”等,植物“葡萄、石榴、月桂、葫蘆、荷花、牡丹”等,自然現象“云紋、波紋、渦紋”等,以及各種幾何紋樣和生產生活場景,中國“文字”創造也起源于“象形”的方式。商末周初的《易經》是上古“尚象”造物思想的集中體現,《周易·系辭上傳》所載“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提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其中之一便是“以制器者尚其象”,“制器尚象”完美詮釋了中國傳統造物方式。

    中國傳統造物不僅在裝飾上廣泛采用“尚象”的方式,在器物造型中也很常見此方式,諸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戰國晚期“漆木虎座鳥架鼓”、西漢“長信宮燈”、唐朝“唐三彩女立俑”等。除了采用“具象”的造物手法外,中國古人充滿智慧地用“想象”“抽象”“卦象”來描繪宇宙自然,創造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來表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據西漢《周髀算經》所載“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天圓地方”形象被古人廣泛地運用在各類造物活動中。

    傳統造物“技藝之道”

    《考工記》所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知者”應是通“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的圣人、智慧之人,能開創出“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物質器具,然后由“巧者”運用高超的技藝制造出來。“巧者”乃能工巧匠,是莊子所言“技進乎道”和魏源所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的“通藝通道”之人。中國傳統建筑榫卯、斗拱、井干等結構設計,“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藝術,青銅器“合范法、失蠟法”等鑄造工藝,漆器“螺鈿鑲嵌、金銀平脫、蒔繪”等技法,古代十大傳統樂器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瑟、琴、塤、笙和鼓等的制作工藝;宋代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五大名窯瓷器制作,傳統四大名繡蘇繡、蜀繡、粵繡、湘繡的刺繡技術,明式家具“古、雅、麗、精”的精湛技藝,等等,舉不勝舉。中國傳統造物藝術的輝煌成就,得利于其上可通“道”下可達“藝”,“知者”站在宇宙自然的境界來創造人類生產生活所需之器物,“百工”則精益求精、切磋琢磨,才能不斷地通于藝、游于藝而達于道。

    綜上所述,華夏民族深厚的傳統造物文化獨樹一幟,造物之道的精神已代代相傳了幾千年,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在新的歷史時期,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工業化進程席卷全球,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平衡遭到了一定的破壞。面對人與自然界所存在的種種危機,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傳統造物精神,為構建自然、和諧、生態的可持續的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
    国产91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百度|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AV国片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7|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金莲|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国产品免费|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久久黄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国产精品2019| 麻豆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