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電子—聽覺”:文學的非傳統存在

    耿文婷2019年12月02日08:4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電子—聽覺”:文學的非傳統存在

      文學已有數千年歷史,如果從人類文化形態史的視角考察,文學經歷了口頭文化時代、印刷文化時代及當下的電子文化時代。口頭文化時代孕育了口頭文學,發展了以“聽說”為存在方式的文學樣態;印刷文化時代創造了以文字書籍為載體的“文學作品”的鼎盛輝煌,發展了以“讀寫”為存在方式的文學樣態;在電子文化時代,文學的存在方式又有了新變化。

      聽覺形態前景廣闊

      文字并非文學的唯一存在方式。在口頭文學時代,文學存在于口耳之間的傳唱和傾聽。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天我們則進入更高一級的“聽文學”時代。事實已為我們提供了有力佐證:在“喜馬拉雅FM”平臺上,能夠“聽到”的文學名著越來越多;在“行車族”的奔波中,車載收音機里傳出的文學、音樂節目為單調的行程增添了樂趣。

      文學的電子化存在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它很好地適應了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對于想讀作品卻沒時間的受眾來說,“聽文學”的興起不啻是一種比較好的滿足愿望的辦法。隨著聽書平臺的不斷發展壯大,可以“聽”到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多——古今中外、悲喜正劇、言情武俠,人生百態;可以“聽”到的作品層次越來越豐富——經典名著、長書連播、高雅世俗,應有盡有。聽覺形態的文學正凸顯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種以聽覺形態存在的文學作品,與以文字書籍形態存在的文學作品,在物質媒介上已有了分別:前者屬于電子文化和聽覺文化;后者屬于印刷文化和閱讀文化。伴隨人類媒介形態的不斷演進,從前的主要媒介會漸次淪為次要媒介。當印刷文化逐漸讓位于電子文化,以閱讀為主導的文學形態可能也會逐漸讓位于聽說形態。為此,我們需要以積極的、發展的眼光展望文學的存在形態,要充分意識到,文字書籍只是文學的一種存在方式,在充滿無限創造機遇的電子文化時代,文學會擁有更新的存在方式。

      隱性形態影響深遠

      時下,方興未艾的“影視熱”與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相比,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從表面上看,這是大眾藝術形式的更迭,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所有能夠長時間被追捧的影視作品,無不是以文學文本作為存在母體的。

      首先,熱播的影視劇多是以原著小說為母體的。譬如,叱咤熒屏、重播無數次的電視劇《亮劍》,是以都梁的同名小說為腳本的;令無數女性觀眾沉醉的電視劇《甄嬛傳》是以流瀲紫的網絡小說《后宮·甄嬛傳》為腳本的。此外,像電視劇《歷史的天空》(原著作者徐貴祥)、《激情燃燒的歲月》(原著作者石鐘山)、《士兵突擊》(原著作者蘭曉龍)、《白鹿原》(原著作者陳忠實)、《康熙王朝》(原著作者二月河)、《大秦帝國》(原著作者孫皓暉)、《還珠格格》(原著作者瓊瑤)、《我的前半生》(原著作者亦舒)、《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著作者唐七公子),不斷翻拍的四大名著電視劇、金庸武俠電視劇等很多優秀國產電視劇,無不是以原著小說作為母體改編的。電影領域的這類例子也不少,像《芳華》(原著作者嚴歌苓)、《霸王別姬》(原著作者李碧華)、《芙蓉鎮》(原著作者古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原著作者辛夷塢)、《臥虎藏龍》(原著作者王度廬)等,也均改編自同名小說。

      其次,優秀的影視劇還有很多是以影視劇本為母體的。影視劇本作為與小說、散文、詩歌并列的文學體裁,有其獨特的創作規律。但凡好的影視劇作品,必然是以好的劇本(無論是依據文學原著改編的劇本還是原創劇本)作為支撐的。電視劇《潛伏》《父母愛情》,電影《戰狼2》《捉妖記》《我不是藥神》《大魚海棠》《中國合伙人》《倩女幽魂》《親愛的》《喜劇之王》《瘋狂的石頭》等,均是依據原創劇本拍攝的。劇本雖然是與詩歌、小說、散文并列的文學樣式,但與前三者在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相比,劇本卻始終被電影、電視、戲劇等可被直觀欣賞的藝術形式所掩蓋,成為一種“隱性”的文化形態。與詩歌、小說相比,劇本的光彩并未廣為人知,正所謂“才美不外現”。

      實際上,在影視文化時代,數量巨大的影視劇是以同樣規模的影視劇本作為支撐的;同樣,對影視劇質量起決定性作用的也正是影視劇本的水平。舉凡在大眾文化生活中產生強烈審美效應的影視劇作品,必定有優秀的影視劇本作為基礎。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文學是孕育影視文化的母體,是影視的內在生命線。而當影視一旦面向受眾播出,其背后的母體就隱而不見了。但這并不代表影視可以脫離文學,甚至超越文學。當代影視文化出現的種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作為母體的文學創作有直接關系。

      眾創形態備受矚目

      在中國文化史上,從古典詩歌開始,文學就確立了其上層文化的卓然地位。歷史上留存的那些千古名篇,大多是歷代文學家留下的曠世杰作。即使像《詩三百》、佚名詩等各種來自民間的創作文本,其收集、編撰者也都是身處上層的文化人。因此,從創作方面看,中國傳統文學的創作主體始終是占社會少數的文學家。這種情形一直延續了數千年。但伴隨網絡文化時代的到來,這種情形有了根本的、歷史性的改變。

      網絡文化催生了網絡文學這一新的文學存在樣式。網絡世界是無門檻的,在網絡世界里,人人都可成為作者,都可在網上發表作品。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以“榕樹下”為代表的原創文學網站開始嶄露頭角。僅短短十幾年光景,一大批原創文學網站就迅猛發展起來,形成以“起點”為翹楚,以“縱橫”“17K”“創世”等各家網站相伴左右、競相爭霸的火熱局面。隨著經營模式的不斷成熟,原創文學網站都建立了完善的投稿系統、個人文集系統、媒體聯絡發表系統及高創作水準的原創書庫等。并且,這些網站運營者還能根據受眾群體需求與作品內容特色,向細部分化和深耕,先后出現以言情小說為特色的“紅袖添香”、以幽默作品為特色的“貓撲”、以女性文學為特色的晉江原創網等專題類文學網站。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中國8.02億網民中,就有4.06億的網絡文學用戶,所占比重超過50%,可見網絡文學在大眾生活中的巨大影響力。

      網絡文學大大降低了文學創作、發表的門檻。在網絡世界,文學作品的在線出版打破了印刷出版對作者和作品的種種限制,數以萬計的寫手憑借網絡平臺實現了自己的“文學夢”“作家夢”,文學創作正由傳統的文學家主導演變為由大眾主導,文學的眾創形態是文學創作在互聯網時代凸顯出的一種嶄新景觀。

      綜上所述,文學欣賞由“書籍—閱讀”形態向“電子—聽覺”形態轉變,文學社會效應由顯在的文本轟動向影視劇本形態沉潛,文學創作由文學家向大眾階層轉移,這些都是文學存在方式發生改變的表現,都反映了文學在電子文化時代發生的新變化。在文學史上,文學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往往需要依賴文學創作的演進和突破。從這一視角來看,文學的非傳統存在方式,無疑可成為新時代文論體系建設的一個切入點和生長點。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 91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精品|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漫画| 国产在线91区精品| 3d动漫精品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播放| 老司机69精品成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91精品福利视频| 奇米影视国产精品四色|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bbwbbwbbw|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青青机版 | 国产看午夜精品理论片|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二区芒果视频| 亚洲麻豆精品果冻传媒|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国产在线91精品入口|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网站| 四虎一影院区永久精品|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人妻|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 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