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課題立項以來,按照申報書的設計規劃進行了研究,研究計劃總體執行很好,各子課題按照計劃開展工作,進度也很好。
目前,召開包括課題開題報告的會議3次,出版著作16部,已經與出版社簽出版合同正在出版的書稿11種,已經簽約約稿合同12種。在臺灣里仁書局出版漢學書系選題3種。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民族藝術》《藝術百家》《中國美術研究》等(CSSCI)刊上發表論文34篇。
出版的《漢學大系》叢書中,有3本書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一部獲三等獎。《徐州漢畫像石通論》(武利華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版,2018年獲江蘇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漢畫像的胡人圖像研究》(朱滸著)三聯書店2017年版,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漢畫像石藝術概論》(顧穎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版,2018年獲江蘇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本課題原計劃10年完成。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計劃前三年每年出版10部,前5年出版20余部,現在目標已經達到。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江蘇師范大學與徐州市已經投入部分的啟動經費。經費目前花了65.5萬元,主要用于資料費、數據采集費、會議費、國際合作費、設備費、專家咨詢費、勞務費、印刷費、審稿費等。目前結余6.5萬元。
鑒于目前已經交給出版社的書稿及其有些課題正在研究中,資金缺口較大,此次申請經費滾動。
原計劃的子課題進展順利,目前各個子課題出版相關主題的著作,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其中藝術類出版的較多。專家提的建議是先從熟悉的、已經有較好研究基礎的地方開始。歷史學、古代典籍的研究有的比較復雜仍在進行中。如《傳世文獻中所見漢代鏡銘整理與研究》《<說文>釋義牽扯字形現象的整理與研究》等著作。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對漢學研究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專門建立了資料室,購有關資料2300種。
調查了漢畫像石博物館的收藏與保護,收集新的漢畫像拓片500余幅。與江蘇師范大學圖書館合作,編輯有《中國漢畫像石(磚)數字資源庫》(見江蘇師范大學圖書館網站),
調查了徐州的漢文化遺存,出版了《徐州漢畫像石通論》(三聯書店2017年版)《徐州漢代銘文研究》(2019)
2015——2017年度組織北京大學的博士后等學者對徐州新出土漢畫像石進行集中整理研究。
收集漢畫像鏡的出版物與論文,編輯《傳世文獻中所見漢代鏡銘整理與研究》等。
2015年5月朱存明受邁阿密孔子學院的邀請去美國進行學術交流,給孔子學院學生講中國的漢畫像藝術與漢學。
2015年8月朱存明教授赴印度進行考察,研究了漢學與印度文化的不同。
2016年8月10—20日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赴斯里蘭卡考察并講漢學。
2016年6—8月組織研究生去馬拉西亞拉曼大學進行漢學的研究。
2017年5月13-5月24赴法國索邦大學道教研究中心開學術會議:會議論文:《榮成圖像與早期道教信仰初探》。
2018年度課題組成員赴日本早稻田大學進行交流。
學術會議
主辦學術會議5次。
2014年10月在江蘇師范大學召開“漢學的歷史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總結了漢學的學術內涵及未來發展藍圖。來自全國的漢學、漢文化、漢畫像等方面的專家參加此會議,會后編輯出版會議論文集《新漢學的學術再造》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
2015年6月6日 “《漢學大系》編纂及海外傳播研究”開題報告會在江蘇師范大學召開。由北京大學中文系錢志熙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傅剛教授、江蘇師范大學徐放鳴教授組成的專家組對開題報告進行了點評,并提出了寶貴建議。課題組成員十余人參加了會議。專家組對該選題給與了極高評價,建議根據實際經費與能力適當減少選題數量。
2015年10月在徐州市主辦“中國漢畫學會第15屆年會”,完成中國漢畫學會理事會的改選,吸引海了一大批學者,發表了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出版了由朱存明主編的《圖像的表征——中國漢畫學會第15屆年會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出版。
2016年8月16日—19日與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學會合作召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文藝理論:傳統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2017年7月8日,江蘇師范大學漢文化研究院召開: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
高端論壇!爸破魃邢螅褐袊糯魑镏械挠^念與信仰”。會議論文集《制器尚象:中國古代器物中的觀念與信仰》,(臺灣)花木蘭出版社2018年版(練春海主編)。
學術交流
項目立項以來,先后邀請20余位專家學者來我校作有關學術講座并進行交流。
邀請專家學者有: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蔡宗齊教授訪問講學(2016、2019)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王海龍教授講學,并給文學院開設“國外漢學發展史”研究的課程(2017、2019)
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拉斐爾1馬丁·羅德里格斯教授講學(2015)
國家圖書館前館長詹福瑞教授講學(2015)
臺灣大學洪國棟教授講學(2015)
臺灣大學洪淑苓教授講學(2015)
北京大學傅剛教授講學(2016)
北京大學朱青生教授講學(2016)
南京大學趙先章教授講學(2016)
南京大學程章燦教授講學(2016)
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顧森教授講學(2017)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卜憲群教授講學(2017)
東南大學王廷信教授講學(2016、2017、2018)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學交流中心李雪濤教授講學(2018)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講座(2018)
東南大學龍迪勇教授講學。(2019)
華東師范大學朱志榮講學(2019)
一批年輕教師去美國、英國、法國、俄國與臺灣進行學術訪問,如蘭芳去美國進修(2016)、王懷義去臺灣大學進修(2017)等。
朱存明教授受邁阿密孔子學院的邀請,2015年5月去美國進行學術交流,給孔子學院學生講中國的漢畫像藝術與漢學。
朱存明教授2015年8月赴印度進行考察,研究了中國漢學與印度文化的不同。
組織青年教師與研究生赴臺灣大學、輔仁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學術交流,促進了學生國際化視野。
組織研究生去馬拉西亞拉曼大學進行漢學的研究。
組織北京大學的博士后朱滸等對徐州新出土漢畫像石進行集中整理研究,編輯出版《石上風華——近年新見漢畫像拓片精選》。
國際合作等
與臺灣師范大學文學院合作進行中華歌詠交流活動(2017)
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王海龍教授合作研究漢學在美國的傳播(2015-2019)
與臺灣大學文學院合作,出版他們培養的博士生論文3部(2015-2019)
與馬拉西亞拉曼大學合作,成立孟子學院,共同探討漢文化的核心價值(2017)
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東亞系與華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合作召開 “中國古代美學范疇的現代價值”(2019)
其中的部分書,被臺灣里仁書局出版,如王懷義著《中國神話的意象研究》(2016)朱存明著《漢畫像的象征世界》(2017),朱滸《漢畫像中的胡人圖像研究》(2019)。目前叢書中的優秀之作,正在與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選擇部分譯成英、法、日、韓文在國外出版。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漢學大系》的編纂,得到了社會上的認可,出版的成果,在《中國社科報》有專題介紹。
中國社會科學網站專門介紹朱存明教授有關漢畫像的研究成果。
《中國社科報》《讀書》雜志專門發表介紹《漢學大系》著作的書評。
《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民族藝術》《中國美術研究》《讀書》《中原文物》《江蘇師范大學學報》《中國社科報》等報刊雜志發表有與本課題有關的學術論文36篇,還有部分省級刊物沒有列入統計。多項研究成果被《中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科網》轉刊。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有些子課題的主持人事物繁忙,用于真正研究的時間不能完全保障。
2.有些簽約的稿約,不能完全按照規劃時間完成,有的要延期一些時間。
3.有些已經與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的書稿,由于校對等原因,一再推遲出版時間。
4.課題組的個別人員由于出國、讀學位等原因,研究的效率還需要提高。
5.出版資助在不斷提價,形成經濟壓力。
改進措施
加強對課題組項目的督查檢查。
1.按照對科研經費管理的新規定,適當調整經費使用,使之更能有效發揮作用。
2.出版中存在校對難的問題,要加大文稿的學術規范要求,引進高水平編輯人員。
研究心得
1.《漢學大系》的編纂,是一項重要的學術建設活動,要做好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既然上馬,一定要想方設法把此事做好。
2.選題一定要有學術價值,不能炒剩飯,寧缺毋濫。
3.要物色學術界的后起之秀,發揮優秀博士的能力,推出最新最高的學術成果。
4.學術研究要遵循研究的規律,不能急于求成,約稿要按照研究的規律進行。
5.出版的著作一定要具有新意,有現實的價值。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漢學大系》已經出版著作16部,具體情況如下:
成果簡介:
1.練春海:《漢代器物與漢代信仰》,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4年版。
2.朱滸:《漢畫像中的胡人圖像研究》,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7年版。(2018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3.朱存明:《丑與怪——從史前藝術到漢畫像中的怪異研究》,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8年版。
4.王懷義:《中國史前神話意象》,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8年版。
5.朱存明主編:《新漢學的學術再造》,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8年版。
6.朱滸:《石上風華——近年新見漢畫像拓片精選》,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8年版。
7.朱存明編著:《神話之魅——漢畫像中的神話研究》,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8年版。
8.朱存明編著:《民俗之雅——漢畫像中的民俗研究》,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9年版。
9.朱存明編著:《雕紋刻畫——漢畫像的藝術學研究》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9年版。
10.朱存明編著:《天象之維——漢畫像中的天文圖像研究》,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9年版。
11.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通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版。(2018獲江蘇省第十五屆科研成果二等獎)。
12.顧穎:《漢畫像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版。(2018獲江蘇省第十五屆科研成果三等獎)。
13.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修訂新版)。(2012年獲江蘇省政府二等獎)。
14.劉秉果、趙明奇:《漢代武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年版。
15.王懷義:《道境與詩藝:中國早期神話意象演變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
16.蘭芳:《西方有高樓——漢代陶樓的造物藝術尋蹤》,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年版。
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練春海著:《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研究》已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出版。作者是北京大學博士,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該書研究了漢代的器物,并把器物與漢代宗教信仰的觀念結合在一起,有新的見解,出版后獲得好評。開拓了器物研究與觀念研究的新思路,對認識漢代的思想文化與器物制造有重要意義。
朱滸:《漢畫像中的胡人形象研究》一書2017年7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該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后,現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該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研究了漢畫像石中的胡人形象,進而研究了漢代絲綢之路上的異域人入華的圖像遺留,對進一步理解漢文化與異域文化的關系作了開拓!蹲x書》《中國美術研究》發表有評論文章,此書把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追溯到漢代及其漢代以前,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通論》一書,2017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該著作全面的研究了徐州漢畫像石藝術的產生發展具體漢畫像石墓葬、祠堂、棺槨的考古過程,成果展示,內容分析,并把徐州的漢畫像石研究放在中國漢畫像石研究的歷史進程中進行闡釋,企圖說明漢代在漢文化形成過程中徐州地方文化的特色,特別是圖像表現的內容。著作2018年獲江蘇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顧穎:《漢畫像石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版。此書是第一部漢畫像石藝術概論的著作,著作全面的、概況的、簡明扼要地論述了漢畫像石藝術的產生、發展、類型、特性、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及其在現代的歷史意義。前面有張道一教授的序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著作2018年獲江蘇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劉秉果、趙明奇:《漢代武術》,全面的介紹了漢代武術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地位,特別是通過漢畫像石的體育圖像,研究了漢代體育的歷史意義、戰爭意義、對今天體育運動的影響。通過體育圖像的研究與闡釋,論證了漢代這個人的生命觀念、身體美學等。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初版, 2017修訂再版。這本書是作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題報告,把漢畫像的研究上升到文藝美學的領域,開辟了漢學的圖文互釋的研究傳統,對認識漢代的思想觀念有重要價值。著作獲商務印書館2017年秋季最好圖書提名。(2012獲江蘇省政府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王懷義《中國史前神話意象》一書2018年7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該書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后,該書從漢民族審美的神話起源入手,研究了史前神話的審美意象,對理解中國文化的起源有重要意義。主要研究漢代及其漢以前的神話傳說中所表現的的漢民族文化中的神話原型的意象。此研究將深入闡述中國文化的神話思維的審美特征
朱存明《丑與怪—從史前藝術到漢畫像中的怪異研究》2018年3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是一本研究漢文化中審丑發生的學術專著,研究了中國早期審美與審丑的辯證關系,對理解中國獨特的志怪傳統有重要意義。
朱存明主編《新漢學的學術再造》,2018年9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是一本關于漢文化研究的學術集刊,以后計劃每年出一本。
朱滸《石上風華——近年新見漢畫像拓片精選》2019年12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這是一本近年新發現新的漢畫像石的資料性著作,對保護研究漢畫像石新的整理與成果有重要價值。
朱存明主編《神話之魅——漢畫像中的神話研究》2019年10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著作研究了漢民族神話時代的圖像表達,把神話與出土的文物進行了比較,從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上追溯漢民族文化的根源。從認識論、知識學、宗教學等方面研究了中國文化的大傳統就來源于神話時代的原始意識,它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漢畫像藝術就是這一圖像最豐富最典型的代表,它表現了漢民族在形成時的諸神場景,神話的圖像,呈現為一種古老的文化智慧。著作論述了漢畫像中的英雄神話,漢畫像中圖騰神話的遺跡,神話與儀式在漢畫中的表現,漢畫像中的太陽鳥神話、伏羲女媧神話、西王母神話、神人操蛇神話,漢畫像中的“九頭人面獸”、鋪首銜環圖像以及漢畫像中所表現的理想樂土。
朱存明主編《民俗之雅——漢畫像中的民俗研究》2019年1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著作對漢畫像中的漢民族風俗習慣進行了研究。在文化中,深層次的因素就是民俗,風俗表現出一個古老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漢畫像以直覺形象的藝術語言,表現了豐富多彩的漢代人的民風民俗。這是漢民族生命的底色,是漢文化涌動的海洋。內容涉及兩漢時期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生產、交往、娛樂、飲宴的,以此來探討漢代人的宇宙、時空、生死、神鬼、仙人、雅俗等民俗觀念。
朱存明主編《天象之維——漢畫像天文圖像研究》 2019年11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漢代人相信天人合一、天人相感的觀念,把天文現象看作是對人事展現的祥瑞。知天之道,即識人世之美。人間的美在于合乎天道,原天地之美就可達萬物之理。但漢代的天象觀察,卻是一種“星占政治學”。漢畫像中的天文圖像,向我們描述了漢代人心目中的天。一切都是有靈性的、充滿創造力的。漢畫像中的天文與人文的理想圖畫,向我們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生態美的民族之根。著作分九部分,深入探討了漢畫像云氣圖的審美內涵,漢畫像中的“日月”圖像、龍、虎、羽人、鳳鳥、鳥啄魚、天馬等形象。著作從漢畫像的天文圖像立論,材料詳實,分析細致,視野開闊,新論疊出。著作對理解中國文化中的關于“天”的信仰有重要作用。
朱存明主編《雕文刻畫——漢畫像的藝術學研究》2019年6月由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漢畫像雖然承載著漢民族文化之根,它卻是一種藝術作品,正是在藝術觀念的規范下,成就了作為藝術的漢畫像之美。漢畫既是一種設計藝術中的“圖像”,又是古代能工巧匠雕刻出來的作品。今天我們看到的漢畫像體現了一種古雅的美,在流傳中又靠紙的拓片而轉化成一種拓印作品。漢畫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構成了中國藝術之魂,表現了佛教沒有大規模影響中國人時的民族意識。漢畫像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形成雄渾的藝術風格,構成了一部繡像的漢民族的宏偉史詩。本著作從美學與藝術學的角度,探討了漢畫像的藝術性。內容包括對漢畫像中“羊形象”進行的美學探討,對榆林地區墓門畫像進行的獨特分析,對徐州賈汪白集漢墓圖像配置關系進行的深入研究,對漢畫像石線類技法進行的專題概括,比較了漢賦與漢畫像語圖關系的不同,探討了漢畫像中的道教因素,還研究了《列女傳》與列女圖的關系。
朱存明主編《圖像的表征——中國漢畫學會第15屆年會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推出了漢學與漢畫像研究的最新成果。論文集是2015年在徐州召開的中國漢畫學會第15屆年會的優秀論文匯編。
出版的《漢學大系》16部書中,已經有3本書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一部獲三等獎。
這些著作企圖在回歸傳統的研究中,運用現代的學術理念,來研究中國漢民族、漢文化、漢語言、漢字等構成的漢文化體系,建構一種“新漢學”的學術范式。
成果出版后,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蹲x書》《民族藝術》《藝術百家》《中國圖書評論》《中國美術研究》《博覽群書》《中國社會科學報》等發表有評論與介紹文章。這些著作得到了高度的評價,被認為建構了新時代的“新漢學”,對傳統進行了新的闡釋,特別是從漢畫像藝術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超越了舊漢學的考據傳統與西方漢學的隔膜,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推動力民族自信的形成,對建構中國學術話語有一定意義。
叢書出版的同時,也做了一些普及工作,普及漢學知識,舉行了通俗化的推廣。如把漢學的研究與江蘇省及徐州市的文化發展戰略結合在一起,在徐州的高等學校舉行漢文化進課堂活動,在徐州廣播電視臺播放“彭城大講堂”傳播普及漢文化。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和經費預算(可另加附頁)
課題已經出版著作16種,在出版社的有11種,還有簽約的12種。準備簽約20種。
計劃在2019——2024年出版以上著作。
2019年底,召開約稿作者協調會,催促加快進度,交流寫作經驗。
2020年召開進一步的《漢學大系》編輯經驗交流會。發揚成績,糾正錯誤,提高書的質量。
2019年底在徐州召開打造漢文化研究世界一流研究中心的國際論壇。(正在落實中)再找一流專家約稿20部。簽訂約稿合同與出版合同。
2024年底出版上述著作。
(課題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