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中國式大片,以8天50億元票房成績創造了“史上最強國慶檔”,也給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治理帶來新的思考。
成功沒有偶然,三部中國式大片的成功絕非是靠運氣,而是在這些年的票房“決戰”中殺出了一條新路的主旋律電影,是遵從藝術規律、市場規律和文化規律的必然,是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一個縮影。
從藝術規律來看,三部中國式大片,講的是中國故事,致敬的是中國英雄,弘揚的是中國精神,內容情感契合國慶期間廣大觀眾的愛國熱情,與社會情緒同頻共振。雖然主題如此硬核,潛移默化中發揮了培根鑄魂的功能,但在藝術創作上絕不能生硬,沒有貼標簽,也沒有臉譜化,更拒絕假大空,而是回歸人物內心,以小見大,從平凡人物、平民視角體現宏大主題,成為藝術性、思想性和觀賞性俱佳的優秀作品。
文化產品投放市場就要遵循市場規律,三部電影均制作精良,從故事情節到演員表演,從臺詞到音樂,都體現出匠心和品質,贏得了口碑傳播。主旋律電影的宣傳推廣也借助了電影市場的成熟推廣模式:逐城宣傳推廣的標配,未映先熱的造勢,多媒體配合的打法,一個都不能少。如此按照市場的要求做好營銷,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影院,從而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文化產品是文化治理的重要載體,是形成文化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必須遵循文化規律。是政府和市場合力,推動了中國式大片的探索。政府主導,舉旗定向,營造好鑒賞和市場環境。市場上的各類公司“各顯神通”,激發了民營文化公司的創作能力,積極組織專業團隊、專業制作完成作品。博納影業雖是民營企業,卻憑借《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戰狼2》《烈火英雄》和這次的《中國機長》等飽含熱血和激情的作品,以滿滿的正能量引領了“中國式大片”的創作生產。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改變了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管理模式,調動起市場和社會力量,實現了從劃槳到掌舵的治理角色轉變。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豐富,對精神文化的需要越來越多樣,文化治理的重要功能就是政府和市場形成合力,通過提供文化產品、開展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要,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
在文化治理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為人民群眾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面對眾多的市場主體、多樣的產品,治理共識和底線是《電影促進法》,要做到“依法治理”。
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加強對輿論導向管理,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建設和文化產品市場建設,確保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尤其是在2018年電影管理機構改革后,更強化了電影的內容導向,強調電影作為精神文化產品要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并引導電影人把創作當成中心任務,不斷創作出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的精品力作。讓文化能潤物無聲地有效化解社會心理壓力、疏導社會情緒,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除了在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中實現政府和市場的良性互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也需要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體現文化治理的水平。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提供公共服務的主力軍。隨著文化市場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文化理念、人員管理、制度設置、組織結構等方面已有了新變化,也開始整合社會資源,合理進行資源配置,以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比如國家藝術基金,就推進了我國藝術治理方式的“管”“辦”分離,申報主體面向全社會,不分國有或民營,不分單位或個人,只要符合條件就可申請基金資助,營造開放公平的環境,為國選才,撬動了文藝生態的變革,在文化投入模式改革中邁出重要步伐。
文化治理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制度層面調動的資源更多,治理的手段更豐富,治理的觀念和理念更開放,評價的效果更公平和務實。不管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誰生產出優質的文化產品,誰就會得到市場的認同;不管是事業,還是產業,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誰就會得到消費者的歡迎。
近年來,政府對文化自信的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對社會效益優先的引導,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對創新文化的激發,都推動了文化治理能力的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向發力,國有文化單位和民營文化企業攜手推動,廣泛匯集文化資源,激發了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凝聚成培根鑄魂的正能量。
(記者 張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