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評介】
劉進寶教授的《敦煌學通論》是一本走過了30年歷程的著作,曾出版不同文字的6種版本,逐步沉淀完善為目前50萬字的宏大篇幅。它涉及2000多年的敦煌區(qū)域發(fā)展史、1600多年的敦煌莫高窟建造史以及100多年的敦煌遺書發(fā)現流傳史以及100多年的敦煌學研究與學科史。在一定意義上,它還是劉進寶從一個孜孜以求的青年學子,成長為當代敦煌學家的個人學術成長史。
我們今天所談論的敦煌學,是指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學理論為主,兼及敦煌史地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它是研究、發(fā)掘、整理和保護中國敦煌地區(qū)文物、文獻的綜合性學科。作為一門學科,當它發(fā)展成熟的時候,就必須在理論高度上錨定其周延的學術范疇、穩(wěn)定的研究對象、清晰的學科脈絡。而要把一個指向復雜、內容豐富的學科系統而全面地論述清楚,則需要對該學科內完全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爛熟于胸。僅就此書而言,從1988年劉進寶為《蘭州晚報》“通俗敦煌學”專欄撰寫專稿啟航,1989年底籌劃寫作通論性專著,到1991年在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28萬字的《敦煌學述論》,從敦煌的歷史、敦煌石窟藝術、敦煌文物的流散、敦煌遺書、敦煌學研究五個方面對敦煌學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這是通論敦煌學的第一本著作,由此而開啟了他此后孜孜于此,追隨敦煌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理論思考,不斷調整全書架構和補充精粹內容的步伐。具有拓荒之功的《敦煌學述論》,很快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與贊揚,也很快引起國際敦煌學界的廣泛注意。1995年在臺灣洪葉文化事業(yè)公司出版了繁體本,2003年在韓國Acanet出版社出版了韓文本,2002年在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增訂本,2010年又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修訂本。這些不同版本的著作,是他在20多年的研究歷程中不斷修訂、增補中出版的,雖然其間書名略有不同,但內容確實一以貫之,不斷豐富著敦煌學學術通論的架構與內容,直到推出2019版的《敦煌學通論》(增訂本)。
全書主體內容由“引言”和五個章節(jié)共六部分組成,引言以“東方學背景下的敦煌學”為題,從20世紀初年的國際學術潮流東方學的大背景,來探討和界定“敦煌學”這一概念的產生及其背后所隱含的傷痛。第一章《千載滄桑話敦煌》完全是傳統的通史類著作的撰寫模式,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吐蕃時期、歸義軍時期、兩宋、元明清來論述,體系性相當強,論述客觀、文字流暢,體現出通論性著作必須要落到實處的理論總結和精煉概括的特點。第二章《藝術瑰寶千佛洞》將敦煌的壁畫、彩塑和建筑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第三章《扼腕憤談傷心史——敦煌文獻被盜記》,則是整個敦煌歷史研究中最受世界關注、也最為國人痛心的一個問題。作者對敦煌卷子流散情況的考證、對流散總體背景的原因探討,都是發(fā)人深省的。第四章《敦煌遺書——百科全書式的寶藏》對敦煌文書作了一個概觀式的描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或使用敦煌文獻的基礎,正所謂要言不煩。尤為重要的是,敦煌文獻研究是劉進寶研究下力最深的領域之一,論述中的很多重要部分就是他本人的一些前沿成果,如關于“唱衣”的研究等。第五章《敦煌學研究遍天下——敦煌學的發(fā)展及其研究概況》也融入了劉進寶一系列的成果,從他近年來出版的《敦煌學術史》《百年敦煌學:歷史·現狀·趨勢》,到他領銜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敦煌學學術史資料整理與研究”,都展示了他在這個領域的辛勤耕耘。
這部走過了30年歷程的著作,主題架構基本保留了1991年《敦煌學述論》的原初形態(tài),增加了30年間敦煌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文字上看,《敦煌學通論》(增訂本)既有刪節(jié),又有增補。如敦煌歷史部分,較多地吸收了甘肅地方史研究的成果,對以前論述比較薄弱的宋至清代的敦煌歷史給予了較多關注,從而將敦煌的歷史完全貫通。另外,對一些一般讀者尚存疑惑的具體問題,本書也給出了盡可能詳細的解答。如作為佛教石窟,莫高窟最后的守護者怎么會是道士王圓箓?本書對此也給予了明確回答。1524年,明朝關閉嘉峪關后,敦煌遂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吐魯番部族所據。清朝統治敦煌后,通過移民等措施,逐漸恢復了當地社會經濟。但由于鄰接敦煌一帶居民此時大多已信奉了伊斯蘭教,從而使清代敦煌的佛教藝術難以為繼。而從元代以來,敦煌就成了佛道交融之地,在《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中,就有清代道教徒留下的不少題記。而清代重修莫高窟時,也增添了不少道教的內容,甚至還將有些洞窟改為娘娘廟,從而使敦煌的道教到清代時仍有一定的勢力。再加上當時敦煌民間對佛道的區(qū)分不明顯,所以當王圓箓以道士身份居住在佛教洞窟時,因他說的是漢語,誦讀的是漢文道經,很快就得到了當地百姓的信任。對于《敦煌學通論》,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郝春文教授的評價是:“《敦煌學述論》以及由其改編而成的《敦煌學通論》,應該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一部敦煌學通論,已經成為通論類作品中的精品。”相信讀者對此也會高度認同。
(作者:尚永琪,系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