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文化是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廣泛使用形成的網絡文化系統,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各種文化通過大數據技術的篩選、加工和傳播而產生變化和發展,即文化的數據化;二是指大數據技術所形成的數據媒介本身及其數據活動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即數據的文化化。大數據技術不僅是一種“技術工具”,更是一種“關聯”,一種體現了人與客觀世界、人與人之間交往互動的新的關聯。大數據技術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物質世界本身的改造,而是可以通過大數據文化改變人的交往方式,進而影響客觀世界。在大數據文化的影響下,人類交往方式和交往狀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是交往空間壓縮。在傳統媒介時代,人類交往以物理空間居于主導地位,傳統媒體的傳播目的都是為了打破空間的限制。在大數據文化的影響下,人類交往的空間是在物理空間中經過篩選、分析數據而構成的數據庫平臺。在這里,“空間”的概念由傳統的物理范疇擴展到虛擬數據范疇,由客觀存在指向數據存在。傳統物理空間的概念更加模糊,特定的數據空間的概念出現。數據空間活力的源頭在于數據的空間流動,這種倡導數據流動共存、共享、共治的數據交往平臺不是單純的數據容器,而是主體間相互交往、共同建構的文化交往空間。為了保證這種“流動”的有效性和便捷性,數據庫必須不斷地保持對舊數據的壓縮和新數據的更新。通過建立成熟的大數據庫,人們可以便捷地了解萬里之外的情況。
其次是交往時間加快。大數據的數據收集、快速檢索功能使得人們利用數據處理復雜事務的時間大大縮短,時間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升,而效率的提升就意味著同等條件下時間的節省。這也使得人們在同樣時間內可以完成更多頻次的交往,利用大數據交往的時間加快了。大數據文化影響下的人類交往時間不再取決于人們獲知信息的時間早晚(信息傳播的快慢),而是數據庫調用的時間。這個時間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是即時的、快捷的。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最終成果是數據庫使用的全面覆蓋。豐富而易得的數據庫打破了“工業時代”人們利用時間的限制,靈活的數據庫使用方式掙脫了傳統媒介交往模式下固定時間節點的枷鎖。
最后是交往時間的個性化凸顯。大數據技術可以根據人們交往的不同需要對數據收集的時間、空間進行選擇,據此而來的數據具備了個性化的品格,而數據庫建立的交往平臺也是個性化的平臺。個性化的交往平臺并不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數據交往平臺建立的過程和最終形態都將以數據化形式被記錄下來,并可以隨時重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大數據文化影響下的交往不是依據交往關系中主體的信息而確定,而是根據人們自主的選擇數據、使用數據而確定。人類交往在有充分的數據支持的條件下凸顯了個性化特征。
在數據時空中,物理時空的限制被最大限度削弱了,人們根據自身需要自由地選擇和規劃不同時空數據的使用。當然,無論大數據文化勾勒出的時空關系多么真實,都不能改變數據時空必須依靠人作為數據收集、分析的主體而表現客觀世界的事實。各種技術手段,只不過是人們用來協助完成客觀世界與數據世界的一種對接的媒介而已。數據時空是不可能獨立于客觀世界時空而存在的,更不可能徹底阻斷與客觀世界時空的內在聯系。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