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批示,強調要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今年3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頒布《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今年為“基層減負年”,并從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思想教育、整治文山會海、改變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現象、完善問責制度和激勵關懷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意見部署。上述意見部署一頒布,隨即得到中央和地方各黨政機關的積極響應,也引發了包括學術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對于基層減負問題,其實包含兩個具體問題:一是基層減負的目的是什么;二是作為基層負擔癥結的形式主義,實質是什么。作為黨生命線、工作作風和根本工作路線的群眾路線,實際上與上述兩個問題有著內在的契合性。
群眾路線與基層減負的合目的性
群眾路線的基本含義在于,“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其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這一核心內容就是黨的群眾觀點,蘊含著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主體的規律性認識。“一切為了群眾”,就是宣示出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宣示出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宣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各項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依靠群眾”,則是要相信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就是要組織和發動人民群眾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上述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和根本工作路線,就是要密切聯系群眾,其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地“為了群眾和依靠群眾”,即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如何更好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而如《通知》所指出,基層減負的直接的具體舉措包括加強思想教育、整治文山會海、改變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等。而之所以要提出這些舉措部署,就在于基層黨政機關存在著嚴重的由上級所帶來的文山會海和過度留痕等負擔,從而缺乏精力和責任真正為人民群眾服務,從而存在不作為,最終演變成只對上負責,不對人民群眾負責的扭曲狀態。而基層黨政機關是最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的,是為人民群眾直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組織。由此可以看出,基層減負的目的在于,讓基層黨政機關減輕上級的形式主義負擔,能夠有精力和有責任為人民群眾服務。顯然,這一基層減負的目的與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更好地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好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簡言之,群眾路線與基層減負具有合目的性。
群眾路線與解決形式主義的合規律性
正如《通知》所強調,要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來為基層減負。這些都說明了解決形式主義是基層減負的基本途徑,同時也說明了基層減負其實就是減輕形式主義所造成的負擔,說明了形式主義是基層負擔的一個核心癥結。當然,就基層減負問題而言,形式主義其實體現在上級和基層自身兩個層面上,涉及的是黨政機關系統的上下級關系,以及黨政機關系統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時強調指出,“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形式主義就是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視實質內容的形而上學觀,是一種只注重“政績工程”、對上負責而不對民負責的錯位政績觀。而這其實就是一種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人民群眾的官僚主義的工作作風。這具體體現在上級黨政機關往往只關注基層黨政機關的匯報,以及基層黨政機關的工作理念和重心在于應付上級的督查檢查考核上。顯然,從根本上來說,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是否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主體的規律性認識。因此,要解決形式主義,從根本上來說,首先就是要樹立起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主體的這一正確規律性認識。只有樹立起這一正確的規律性認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形式主義問題。
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以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密切聯系群眾工作路線和方法,則分別直接、間接地體現出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主體這一正確的規律性認識。顯然,群眾路線與解決形式主義具有方法途徑的一致性,并且方法途徑背后都蘊藏著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主體這一正確的規律性認識,因而二者具有合規律性。
以群眾路線常態化為根本途徑的基層減負
從上述群眾路線與基層減負的合目的性,以及群眾路線與解決形式主義的合規律性可以看出,群眾路線與基層減負的目的與根本途徑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從而群眾路線成為了解決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根本途徑。當然,如何踐行群眾路線則是一個行動性的問題,必須要避免簡單化地理解群眾路線的踐行,不能簡單地將其等同于群眾路線的專題教育實踐活動這種短期活動,也不能簡單地流于形式,避免陷入到以形式主義解決形式主義的窠臼之中。為此,我們要以踐行群眾路線的常態化作為解決形式主義、基層減負的根本途徑。
首先,應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增強黨性修養為基本主軸,持之以恒地加強黨政機關的群眾路線思想教育。欲持之以恒地加強黨政機關的群眾路線思想教育,增強黨政機關的群眾觀念,務必將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規矩挺在前面,堅持服從黨對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從而使群眾路線思想教育具有堅實的政治依據和基礎。而政治建設統領群眾路線思想教育,又必須以增強黨性修養為基本主軸,注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政治修養、思想道德修養、業務修養等錘煉,通過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理論知識的不斷學習,通過工作作風的不斷改善,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做到不忘為中國人民謀福祉的初心,牢記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堅持走群眾路線,不斷增強黨性修養。
另外,應積極探索黨政機關常態化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和手段。這具體體現在,要通過在各黨政機關的先鋒模范崗位、創先爭優、文明單位、志愿服務等長期品牌活動和形式,積極構建常態化的群眾路線工作載體。要積極立足各黨政機關的部門職能職責,打造便民利民為民新平臺。要注重建立黨群、干群的“零距離”溝通機制,建立健全民情調研、民情研判和群眾評議等長效機制,推行深入群眾中進行走訪體察民情以進行“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群眾工作法。
此外,還應不斷完善黨政機關群眾路線的長效工作機制。這具體體現在,要通過廉政建設責任制的確立、貫徹落實,來健全改進作風的保障機制。要通過常態化地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這一黨政機關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的基本原則,完善黨務和政務公開,完善“從群眾中來”的決策機制,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落實集體決策制度,防止決策失誤、侵犯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改變現有錯位的政績觀,健全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將黨政人員的群眾路線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作為核心的考察考核內容,做到賞罰分明,杜絕亂政和懶政。要設立常態化的民意調查、滿意度評價、政風行風評議等群眾監督和社會監督機制,增強黨政機關常態化踐行群眾路線的保障機制。
總之,通過持之以恒地加強群眾路線思想教育,探索黨政機關常態化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黨政機關群眾路線的長效工作機制,將有力地促進群眾路線的常態化。而這些群眾路線的常態化舉措,針對的是整個黨政機關系統。就此意義而言,群眾路線的常態化理所當然應成為基層減負的根本途徑所在。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