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輿論空前活躍,面對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帶來的新挑戰,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做好、做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他進一步要求廣大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建設缺一不可。而腳力的深厚、眼力的敏銳和腦力的思考都需要通過筆力來傳達落實。練就好筆力,意味著革新文體清新文風,增強語言文字駕馭能力,創新遣詞造句的呈現手段, 它是提高正面宣傳報道水平、體現輿論引導影響力公信力的落地環節,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好的筆力是思想政治素質的反映,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增強筆力的過程, 是政治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
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是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工作,在本質上屬于政治工作。政治要求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首要要求。宣傳思想戰線必須堅定政治理想,加強政治歷練,全面提升政治覺悟和政治品格,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素質生成的客觀規律,就是要在工作中強化政治意識,在實踐中加強政治能力訓練。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要切實貫穿于宣傳思想工作的各領域、各環節和全過程,確保政治素質與崗位職責相匹配。
增強筆力的過程是政治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筆下有乾坤,其前提是關心大勢、關切大事、了解實際、掌握實情,能夠通過分析思考、見微知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通過過硬的筆力精準提煉理論、傳播思想、展示形象,反映出胸中所藏的大義、心里裝載的人民、肩頭扛起的責任,創造出屬于新時代大氣磅礴的精品力作。
當今中國正著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新歷程,需要遒勁的筆力書寫中華民族新的史詩,也需要飽含情感娓娓道出人民群眾創新奉獻的涓涓業績。那些軟弱無力或空洞乏味的抒發,或者下筆孱弱缺乏筋骨的表達,常常是其背后政治素養匱乏的表現。而沉溺于個人情調、一己之歡,甚或枉顧歷史現實逆流而動的恣肆盲動,則反映出缺乏思想內涵的淺見或對主流價值觀的背離。通過語言文字和生動鮮活的多樣化表達,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大歷史使命和文化使命,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好精神家園,增強筆力具有緊迫而重要的政治內涵。
二、好的筆力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體現,是落實人民中心理念、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必然要求。
筆力要求凸顯了以實踐為核心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品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實踐作為首要和基本的觀點,認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認識的基礎是實踐,宣傳思想工作來自實踐,要密切聯系實踐。好的筆力能夠反映出對實踐的切身體驗、觀察和思考,是源于實踐、接受實踐檢驗,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超越的唯物主義思想的踐行。實踐原則下的“筆力”展現,還原社會真實、明辨是非、辨析丑惡與美善, 既能夠寫出“中心”和“大局”,又能夠全方位滿足公眾需要。
在實踐中使筆力獲得素材、獲得靈感、增添神采,也是錘煉作風、落實“人民為中心”理念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必然要求。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作為歷史進程中的實踐主體,其生產、利益、關切、經驗、情緒等方面都是宣傳思想工作者應時刻注意的問題。人民群眾生活在基層,生產、工作在基層,用基層群眾創造的英雄業績來教育人民,是最有說服力、最能鼓舞人心的。新時代,加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步伐,及時廣泛地捕捉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要求和呼聲,使之成為制定政策、改進工作的參考,是宣傳思想工作神圣而光榮的職責使命,筆端要體現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展現出服務人民的真情實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宣傳工作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核心就是解決“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新聞宣傳戰線普遍開展的“走轉改”“三項學習教育”等活動,所指向的就是這一根本問題。在這一奮斗目標之下,眾多主流媒體記者深入基層,走進百姓生活,褲腳上沾泥巴,用樸實、生動的文風和平實、鮮活的鏡頭,反映中國基層的社會實況與大眾生活,既受到了教育也寫出了大量好作品。增強筆力,就是要到人民中去、服務好人民,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實實在在地落實到筆端話筒,為人民呼吁、為人民抒懷,寫出、說出、講出胸中的大義、心里的人民、肩頭的責任和筆下的乾坤。
三、好的筆力是應對互聯網時代輿情危機挑戰的現實需要,是引導輿論正能量的著力點。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按照這一理論,風險社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工業化過程帶來新的問題,加劇全球性風險產生,使人類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西方研究進而認為,高風險存在于“六化”轉型社會之中,即經濟轉型的工業化、社會轉型的城市化、政治轉型的民主化、文化轉型的世俗化、組織轉型的科層化、觀念轉型的理性化。輿情風險是諸多風險景象的外顯。
當前,我國處于工業化邁向信息化的進程中,經濟體制變革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變化,輿情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增長、風險因素提升。由于風險的普遍性、不可預見性、影響共振和后果的嚴重性等特點,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事件超出社會常態的管理預期,對生命、財產和公共生活領域將帶來新的威脅和挑戰。
在新聞宣傳領域,長久以來,我國主流媒介和官方話語主導的傳播特點較為明顯,通過信息報道和新聞通告等活動來設置社會議程,影響和引導輿論,形成了規范而穩定的宣傳結構。這種結構狀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以互聯網、手機、社交媒體等為代表構建的新傳播環境下受到了較大沖擊。然而,隨著公眾話語權的提升,在新媒體輿論監督過程中,不實信息、謠言等失范現象時有出現。如何疏導公眾情緒,對新媒體輿論實施正確引導,培養公眾理性批判意識,成為應對社會風險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9年是世界互聯網誕生50年,中國互聯網全面接入互聯網25年。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的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信息提供和觀點表達的空間,也成為釋放壓力、宣泄情緒的場所。在輿論場中,既存在有意干擾的主觀因素,也有社會轉型期所積累下的不滿情緒、浮躁心態表露,而論壇、跟帖互動中網民言論的尖銳、激烈程度也遠超過以往大眾傳媒上的表達。在這種社會現實下,發揮“排氣閥”的角色功能,發揮正能量的引導作用,疏解平衡公眾心理,消除社會矛盾,成為宣傳輿論工作中一項嚴峻而緊迫的任務。
但是目前,宣傳輿論領域應對新媒體輿論風險的理念、責任意識和引導能力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可以說,風險社會輿論危機因素的存在,是對宣傳輿論工作素養、能力、智慧的又一現實考驗,直面風險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宣傳輿論工作及時發聲澄清真相、準確回應社會需求和輿論民意,才能夠將輿情負面影響降到最小程度,化危機為轉機,切實發揮出主流話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