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主義在新中國的演進,通過以下幾個本質關聯、內在貫通的歷史階段得到了鮮活展現。
首先,通過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前提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快速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的轉換。促成這一轉換的原因非常復雜,但根據東方落后國家在國際體系中踐行社會主義所應具有的核心內容來看,通過代表人民意志的政府權力來配置社會資源的發展體制,確實有利于后進國家自覺模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建立起本國獨立的現代工業體系。實踐中,新中國也因此得以快速補上落下的兩次工業革命課,初步具備了與強大國際資本力量相抗衡的力量。可以說,中國人民在世界體系中真正站了起來。
其次,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有效破解踐行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性難題。
如何解決人民的貧困問題,是新中國面臨的時代之問。為此,中國共產黨沒有囿于先走一步的蘇聯模式,而是始終重視總結既有發展模式的經驗教訓并不斷探索創新。
經由改革開放的反思,還進一步深入“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制度和理論的基本層面,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重大論斷。由此,開啟了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與創新,真正使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具備了引導駕馭資本力量來為社會主義價值目標服務的能力。伴隨這一進程,新中國真正富了起來。
再次,通過直面偉大斗爭,開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新境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有目共睹。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所言:“中國的崛起將改變的不僅僅是世界經濟格局,還將徹底動搖我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不過,由于當下資本全球積累格局總體上并未超越壟斷資本主義的框架和階段,加之我們在發展前行中存在“體制機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會面臨許多具有新時期特點的矛盾挑戰。為此,必須進行偉大斗爭。這既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在國際體系中進一步實現由大變強、由富轉強的偉大歷史轉折,也與科學社會主義能否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持續深入發展有著深度關聯。
在這一歷史關鍵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內不斷深化改革,全面有效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內含的克服資本悖論、追求經濟正義,進而實現民富國強的實踐要求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做實做好;對外科學研判把握全球政治經濟學邏輯節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深信,新中國在解決難題、辦成大事中必將真正實現強起來。
基于科學社會主義在新中國的演進歷程,可以得到以下幾點重要啟示:
一是必須認識到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特色的探索史。
二是必須認識到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探索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歷程中的始基性作用。這一時期不僅“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三是必須認識到改革開放后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現實歷史進程中的鮮活展現。它絕非如英國“證偽主義”者卡爾·波普爾所言的是對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的證偽。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內在關聯、本質貫通的。
四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將推動科學社會主義在攻堅克難中煥發出更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為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