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中國歌劇被認為誕生于20世紀初。黎錦暉所創作完成的兒童歌舞劇標志著我國歌劇進入了雛形時期。兒童歌舞劇作為當時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將音樂、舞蹈語言和表演手法等進行綜合運用,以此來貼近兒童生活,讓人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黎錦暉將平民化思想寓于整個創作過程,為民眾呈現出都能夠看得懂、聽得懂的歌舞劇。這種歌舞劇是以我國的民族語言和民間音樂作為基礎,對西方音樂進行巧妙借鑒,以此實現中西融合、深具特色的歌舞劇。客觀而言,黎錦暉的作品在創作方法和表演范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然而,這也是我國歌劇“中西合璧”的一次偉大嘗試,為中國歌劇后續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后,中國歌劇發展進入拓展時期,主要有“新秧歌運動”“新歌劇”和“百花齊放”三個階段。
在抗日戰爭時期,新秧歌運動是以欣賞秧歌劇的形式來培養和提升廣大民眾的思想覺悟。秧歌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承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同時這種文化形式也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新秧歌運動對于當時階段的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當時階段,秧歌劇的題材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在民眾生產、生活以及文化學習等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例如,《兄妹開荒》呈現出大生產運動時廣大人民群眾的勤勞勇敢;《夫妻識字》將廣大民眾在勞動之余積極學習文化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新秧歌歌劇是基于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劇種的相關特征,在對二者進行巧妙融合的同時所展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1945年,《白毛女》完成創作并成為“新歌劇”時期的主要代表作,這也標志著我國“新歌劇”進入了發展的新開端。之所以稱其為“新”,是因為其在內容、形式以及音樂等方面十分新穎。《白毛女》所呈現的是普通民眾的生活,能夠滿足藝術為廣大群眾服務的宗旨,同時沒有對西洋歌劇的表現形式進行照搬照抄,而是基于合理的借鑒和參考進行的民族化創作。其中所使用的音樂是在我國民歌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拓展、延伸與創新,在伴奏、演唱等環節不僅應用到了管弦樂,同時還涉及合唱、領唱和重唱等一系列演唱形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歌劇在進步發展的同時,在創作上也實現了“百花齊放”。例如,《紅珊瑚》《小二黑結婚》等歌劇是基于中國戲曲,在傳統戲曲中探尋創作靈感;《江姐》《洪湖赤衛隊》等歌劇是將《白毛女》作為標榜,在合理利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創作完成;《阿依古麗》《草原之歌》等歌劇是基于我國民族音樂,對西洋歌劇表演形式進行借鑒和參考之作。
1987年歌劇《原野》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歌劇進入了振興時期。《原野》利用浪漫性與民族性的創作手法為音樂語言注入豐富的內涵,這種多手法的創作形式使得歌劇本身的時代性與藝術性愈加明顯,在當時引起巨大反響。此后,我國歌劇迎來了進步發展的新時代,歌劇的音樂、語言、風格以及創作手法等方面都彰顯出較強的民族化特征;《孫武》《阿美姑娘》等創作將我國傳統藝術與西洋歌劇表現形式進行了巧妙結合,在風格、音樂語言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融會貫通。
在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同時,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也在明顯提升,其他國家都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現實需求。我們可以抓住這一發展契機,在中國民族歌劇中對戲曲藝術元素進行合理的借鑒和傳承,從而將歌劇作為“窗口”,讓世界能夠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由此,在“振興中國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進程中,實現民族歌劇的繁榮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將中國民族特征真正寓于其中,力求中國歌劇在世界藝術舞臺中獨放異彩。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