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阿來編劇,李仁港導演,徐克監制,集結了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成龍、劉小鋒、曲民次仁、拉旺羅布等一批實力派演員拍攝的《攀登者》,在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與廣大觀眾見面了。
這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功創作的電影力作。該片藝術地再現了1960年和1975年中國登山隊的攀登英雄從中國境內南坡排除萬難,兩度破天荒地成功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馬峰峰頂的歷史奇跡,題材可謂獨特而重大。說它獨特,指的是人類攀登史上的首創;說它重大,乃言標識著不畏艱險、敢為天下先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氣派。題材雖不是決定一切的,但題材卻是重要的。這樣的獨特而重大的題材,本身就提供了創作一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電影藝術大片的基礎和可能。
這里的關鍵,在于電影藝術家們能否站在新時代的高度,重溫、反思、發酵這一獨特而重大的歷史事件,開掘出其間蘊含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
如今呈現在銀幕上的《攀登者》,正是朝著電影藝術大片的高峰登攀,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參與《攀登者》創作的電影藝術家們認真學習、感知當年向生命極限挑戰、首創人間奇跡的登山英雄的理想信仰、豪情壯志、精神人格,以攀登精神齊心合力拍好《攀登者》共勉。正如飾氣象員徐纓的演員章子怡所說:“每個人心中都需要有一座精神的高山。”影片表現的是登山英雄攀登世界屋脊的物質形態高山;而影片“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所彰顯的是“培根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高山。上影集團領導率領主創團隊,開赴西藏,深入生活,走訪登山英雄。唯其如此,才獲得了厚實的生活積累、真實的情感積淀和堅實的思想發現。飾演隊長方五洲的吳京深情說:“影片中我們就像一家人,組成了攀登大家庭。”
這就確保了《攀登者》的創作行進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牢靠的現實主義道路上。影片用較小篇幅,凝練節制地復述再現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秉持“中國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的中國精神和中國骨氣,超越上世紀50年代英國人、瑞士人曾先后從尼泊爾境內南坡登頂珠峰,首次從中國境內“連飛鳥也無法飛過”的北坡登頂珠峰。但遺憾的是,由于當時條件局限,記錄這一偉大創舉的攝像機丟失了,因而西方發出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是否登頂珠峰”的質疑。接著,影片用主要篇幅,表現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歷史事實,擊破這種無端質疑,1975年中國登山隊繼承發揚攀登精神,再次登頂珠峰,讓鮮艷的五星紅旗在世界屋脊高高飄揚,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的紅色覘標矗立在珠峰上。這是多么揚國家之威、長民族之氣啊!
《攀登者》的大氣,正源于此。這正是面對新時代培根鑄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所亟須。更可貴的是,影片的這一深刻主旨,主要不僅是靠講好中國故事、更靠精心刻畫活躍于中國故事中并決定著故事發展歷史走向的人物形象來藝術表現的。吳京飾演的隊長方五洲與章子怡飾演的氣象員徐纓間的攀登夢想、事業追求、愛情軌跡,都描寫得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有品位、有格調、有責任。張譯飾演的老登山隊員曲松林雖思維方式上似有瑕疵,但稱得上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而因為選擇實景拍攝珠峰,主演們都曾真實地體驗過高原險境、高海拔、極度缺氧、變化無常的惡劣氣候,所以基本上都能做到以真實、真情、真態的表演去還原登山英雄們勇攀珠峰的歷史壯舉。影片確實填補了國產電影在獨特的登山、探險題材上的類型空白,其精心營造的那東方雪域的奇觀險境,那冰鎬、冰爪、氧氣瓶、登山服……呈現的真實歷史氛圍和環境特色,以及那四人拴在一根繩上“結組”攀登一墜三拉的互助精神,那方五洲在冰天雪地峭巖上架人梯托舉隊友的壯舉,那徐纓頂風雪流鮮血為登山隊員傳遞最新氣象情報的情景,那李國梁在垂直于地平線的陡峭隙坡中搶救隊友……這幅幅撼人心魂的畫面,都是藝術家們用攀登精神鑄就的。
《攀登者》是一次向電影藝術大片高峰的攀登。我為它點贊叫好。
(作者:仲呈祥,系北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電影學院基地特約研究員、中國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