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呂紅,歷史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四川大學黨委委員,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黨的建設”二級學科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現任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年會副秘書長,四川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會兼秘書長,全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學說史研究會理事。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守正”與“創新”是辯證唯物主義運用于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生動體現,是新時代加強思想政治課建設必須堅持的根本遵循。堅持守正創新,就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守立場之正,創理論之新;守觀點之正,創內容之新;守方法之正,創手段之新,在“三守三創”中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一、守立場之正,創理論之新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正確的政治站位、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是加強思政課建設以實現理論傳授、系統育人與思想武裝的根本要求。
守政治站位之正,創理論傳授之新。思政課建設必須回答和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準確把握思政課的政治站位,是創理論傳授之新的基本前提,即是在思政課建設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站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今天的學生遠不單是要適應課堂教學場景的服從者和接受者,而更是帶著自己獨具個性的學習行為、學習品質、學習方法而來的課堂參與者和建設者。曾經由“師”掌握信息的單向傳授知識環體,今天必須站在學生主體立場,實現向“師”“生”共同掌握信息、雙向互動、共享知識的環體轉化。雙向或多向信息流交替,旨在喚起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旨在“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正如馬克思所說:“在這里,發言者和聽眾,從他們已所解釋的生活世界的視野,同時論及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中的事物。”這要求思政課創新課堂教學,在教師“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的潤物無聲的角色引導中,必須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進行研究,以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給予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實現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使課堂教學在師生雙向良性互動中進行,實現理論傳授之新。
守政治方向之正,創系統育人之新。毛澤東指出“青年應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不斷強化對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的傳授,確保思政課在踐行系統育人上方向堅定,對此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思政課需要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深刻理解全過程、全課程、全方位育人的科學內涵,準確認識以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構建思政課建設立體式、整體性、系統化的教育新結構。一方面,要重視對思政課本身顯性和隱性教育方式的合理整合和有機結合,注重思政課程同其他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資源互補與共享,實現多維度、融合性、交叉式育人。另一方面,要積極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學生全員育人體制,建立健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整個過程的全程育人機制,努力形成將育人工作開展于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等環節的全方位育人體系。
守政治原則之正,創思想武裝之新。堅持正確的政治原則,就是要始終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即堅持以政治性為靈魂,以學理性為基礎,將其融入思政課建設全過程。思政課是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理論的主渠道,應對包含鮮明政治性又蘊含豐富學理性的新理論新成果進行深入闡述和闡發,確保思想武裝的前提是政治性原則的凸顯和學理性話語的彰顯。一方面,要將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另一方面,對符合學生發展規律、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思政課課程體系,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解釋、給予指導。同時,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理論內涵講明白、講清楚、講透徹,讓學生聽得懂、能領會、辨是非、可落實,達到入耳入腦入心入行的效果,提升理論武裝的引領力,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二、守觀點之正,創內容之新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創新思政課程內容的基本依據和理論支撐,準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是思政課實現知識傳授、資源挖掘與內容創新的根本所在。
守“三觀”之正,創最新理論成果教育之新。堅持科學世界觀,及時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作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在當代中國的現實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納入思政課建設體系,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體系、系統專業的學科體系、符合規律的教材體系、科學有效的教學體系、鑄魂樹德的價值體系,積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以科學的世界觀教育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奠定根基。堅持正確人生觀,教師要為學生埋下真善美的優良種子。思政課建設要傳遞馬克思主義積極向上和進取的人生觀,必須把知識傳授和信念培養統一起來。在最新理論成果教育教學中,要堅持傳授真理、批判謬誤,傳遞善良、批判邪惡,傳播美好、批判黑暗。要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培養信真理、講善良、求美好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堅持核心價值觀,建構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知識體系。思政課建設既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知識傳授之中,強化其在教學內容上的融合,也需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知識體系,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挖掘學科知識中的核心價值觀元素,將為好學與做好人緊密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塑造正確的價值品行,實現固本正源、鑄魂育人。
守核心課程之正,創思政課資源深度挖掘之新。抓住關鍵課程,聚焦思政教育核心精髓的內化和運用,在縱橫視野和比較中多維探求思政課的教育資源。在縱向上,既注重從傳統思政課教育中汲取精髓,又重視從現代教學方式更新中及時吸取養分,凸顯思政課教育的時代性和靈活性,實現思政課建設的與時俱進。在橫向上,既立足國內,整合思政課程教學的優秀典型和樣本案例,有針對性地吸收高質量成果,又放眼世界,汲取國外相關課程教學的新內容新方法,實現思政課教育的與世同行。思政教育核心精髓的內化和運用,還在于圍繞教學目標這個核心推進。在知識傳授上,更加側重于對學習方法和知識架構的培養和搭建;在教學管理上,將教育資源有機整合與合理嵌入,優化教學效果;在課程設置上,處理好思政課程和其他課程的關系,不斷優化設置課程結構,使課程內容交叉互補,實現教育資源最優配置以發揮最大效益;在教材資源運用上,注重選取的層次、質量和規定,堅持國家統編教材是主體性、基礎性教材,其它課程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教材或者高水平教材,注重教材選取的層次和質量,確保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出好的哲學社會科學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在教材編寫的資源運用上,注重結合本地實際,充分挖掘屬地思政教育資源,形成地方特色教材體系,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打造多元思政課教材體系,實現教育資源最優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守經驗總結之正,創思政課豐富內容和弦之新。透過上下五千年文明,把握厚重歷史沉淀出的中華文化精髓,以道德規范、價值品格、思想觀念為學生打好底色,筑牢學生愛國愛民的深厚情感。將知識傳授與優秀文化教育資源結合起來,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研究和創造性轉化,奠基思政課的深厚內涵,培養和打造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人格。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政課獲得了蓬勃發展,長期以來的實踐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為不斷發展演變的知識體系厚植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新時代思政課建設還需要立足當下、貼近現實、適應變化、著眼未來,及時發現教學內容中的新問題,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手段、途徑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認識、把握和利用其發展變化的規律走向,推進思政課與時俱進,實現思政課教育呈現新思想、新文化、新自信相互映襯和相互交融的嶄新境界。
三、守方法之正,創手段之新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是思政課建設和發展的方法論遵循,準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學方式的對話性和引領性、直觀性和鞏固性以及體驗性和應用性,是創手段之新的方法論導向。
守實事求是方法之正,創對話性和引領性教學之新。思政課建設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在課堂上,注重因材施教,創造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的機會,注意了解和把握學生總體情況、知識需求和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和側重性地開展課堂講授,實現課上對話。在課堂后,注重運用新媒體,搭建學生和教師之間交流的第二平臺,如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等平臺,打造師生交流的隱性空間,打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關系,破除隔閡與屏障,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培養互信互重的師生關系,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回路,實現課下對話。同時,還要抓住“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最大實際。教學內容要注重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導,強化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以實現正面教育引領;堅持實事求是,要抓住多元化社會思潮的負面影響這一實際,教師要直面問題、回應問題,不規避、不誤導,以科學靈活的方法對錯誤思潮進行批判扭正,引導學生走出誤區,引領學生明辨是非、站穩立場,提升分析觀察問題的鑒別能力。
守辯證分析方法之正,創直觀性和鞏固性教學之新。辯證分析方法強調要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聚焦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和教學環境的變化,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不斷優化更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將傳統方法融入現代教學,汲取傳統方法的精髓,實現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的交匯和融通。在教學方式上,以傳統灌輸式教學為基礎,提高知識傳授的精準度和全面性;借助現代新媒體,將知識具象化、直觀化,增強知識傳授的生動性、靈動性,提升學生認知內化的效果和程度,實現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多樣化。同時,辯證分析方法強調要堅持全面而不是片面、聯系而不是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保持教學過程的連貫性,摒棄碎片化、局部性教學,實現全面性、系統化教學,打造教學體系的整體性格局;堅持聯系的觀點,保持知識教學的連貫性,注重溫故與知新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對已學知識的重提和溫習,在新知識的教學中,要強化對已學知識的邏輯關系整合,提高學生知識結構的穩固性,提升鞏固教學成效,促進教學系統良性循環。
守知行合一方法之正,創體驗性和應用性教學之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只有植根于實踐才具有強大生機與活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優化教學方案設計,既要重視傳統的知識傳授和理論灌輸,更要注重雙向性的體驗教學和知識反饋,即在知識傳授的前提下,通過場景模擬、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法,展現知識體驗的過程,并以交流反饋的形式予以知識輸出,將硬性知識以軟性方式導出,不斷激發知識理論內化的動力,幫助學生快速、準確、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形成知識傳授、知識體驗和知識反饋三段式完整教學回路。沒有實踐的理論是僵化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課堂內外教學的配合,讓抽象的理論在實踐中具象化。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室內和室外相統一,增加實踐教學課時,豐富教學實踐活動,通過調研、參觀等多種形式,實現以室內的真理指引室外的實踐,以室外的實踐印證室內的真理,進而豐富和擴展學生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學生將知識和理論轉化為自覺行為以指導實際行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自我再教育,不斷推動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