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

    劉勝 申明浩2019年09月19日12:0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均指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人才等知識密集型要素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縱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與東京灣區,在教育和人才領域無不擁有雄厚的基礎實力和國際化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了教育和人才集聚發展的硬件條件,但對標國內先發城市群和世界一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要謀劃打造全球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目前仍存在頂尖教育供給缺乏、原始創新能力薄弱、創新資源全球化配置不足等瓶頸,亟須凝聚共識,深化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共同推動教育和人才培養事業高質量發展。

    存在問題突出

    多元化、高質量科研與教育的整體供給水平仍相對欠缺。數據顯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超過150所高校,且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加快,高校合作辦學以及本地新設高校也會逐漸增多,未來這一數字還將繼續擴大。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在高校整體規模和數量方面占據了一定的優勢,但從全球頂尖高校和學科的數量占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仍然偏低。根據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有5所高校進入全球前100名,而廣東的中山大學僅位列第287位。可見,在全球高校激烈競爭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頂尖教育資源的供給上還存在短板,并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內部分化和區域差異,高層次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夠均衡。鑒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層次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其在高端教育和人才資源的規模、結構、質量等方面的供給水平亟須進一步提升。

    原始創新和“政產學研用”融合能力仍相對薄弱。路透社《2018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名》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沒有高校入選前100名,而北京、上海各有兩所高校入選前100名,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在最具創新力的高校數量方面要明顯滯后。此外,在論文高被引作者數量、專利轉化、高校在業界影響力等表征高校全球競爭力的指標上,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不僅滯后于世界級城市群,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國內城市群相比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因此,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變革加速融合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亟須加快突破其原始創新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度不夠充分、“政產學研用”運行機制協同效率偏低、區域創新生態服務系統不夠完善等教育和人才領域短板,構建“政產學研用”協調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

    全球頂尖教育和人才資源的吸引力與配置能力仍待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示范窗口不相符合的是,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對全球頂尖研究者和優質生源的吸引和集聚能力相對薄弱。QS公布的2018全球最佳留學城市(Best Student Cities)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進入了前100名,珠三角城市沒有入選,而北京、上海、南京等也進入了前100名。整體來看,珠三角等絕大多數高校所擁有的高層次國際學生及海外師資的比例偏低。雖然廣東近年來著力強化其在教育和人才培養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但其開放程度仍未達到紐約、倫敦等全球化城市標準。在全球人才爭奪日趨激烈背景下,亟須優化教育和人才培養國際合作與交流機制,提升其對國際化教育和人才資源的吸引力和全球調配能力。

    加強精準發力

    為突破粵港澳大灣區在高層次教育資源不足、基礎創新能力薄弱以及教育資源全球配置能力不強等瓶頸性約束,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和人才高地,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全球競爭力,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可著手從以下幾點精準發力。

    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水平。囿于粵港澳大灣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仍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結構性供給矛盾”,應借助國家“雙一流”建設和廣東“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契機,推動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原則:一方面,立足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需求,進一步創新高校在教學科研領域的國際化合作機制,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優勢學科和特色研究院或實驗室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合作示范區和“人才特區”;另一方面,進一步激發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內生發展動力,立足電子信息、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等本地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結合各高校不同的特色和優勢,鼓勵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從而培養出更多創新型及應用型人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生產性服務業等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化的協同機制。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基礎創新能力不強及與“政產學研用”環節對接融通效率不高等短板,政策著力點應堅持“頂天立地”原則:一方面以基礎研究為核心,優化頂層設計,制定和實施能讓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工作的激勵機制與配套措施,同時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創新及協同創新,實現核心技術從0到1的蛻變,為粵港澳大灣區輸出更多的原始創新成果;另一方面,推動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不僅要在課程體系中引入前沿的知識體系,還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轉化和實際操作能力,將課堂學習和社會應用有機結合起來。

    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資源的全球配置和運營能力。在全球人才和知識資源加速流動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應堅持“內外雙向開放”原則:一方面,借助“粵港澳高校聯盟”等平臺載體,推動大灣區城市群各城市間在教育和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方面的統籌銜接,為加強港澳和內地高校之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借助港澳國際化和珠三角產業配套化的綜合性優勢,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與歐美發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教育和科研交流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從而在更大范圍上匯聚教育和人才發展新動能,打造國際教育先行示范區。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80303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8YJC790101)、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018A07071203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

    (責編:孫爽、艾雯)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国产综合精品女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户|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美女写真福利|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思思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2020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国产9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三区麻豆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精品三级内地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 日韩精品无码永久免费网站|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久久96精品国产|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