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變局將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發展,波及范圍從微觀的個體日常生活到宏觀的世界發展格局。面向未來的人類社會發展何去何從,充滿變數。社會學是關注社會發展的學問,需要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角度出發,用中國社會學者的理論視角、理論眼光、理論方法、研究積淀,立足社會發展大格局、個體生活微變化,解讀、闡釋、反思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之擇、之需,發出中國聲音,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中國社會學理論。
人類社會發展面臨共同風險與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這是時代發展變局的重要體現。首先,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社會風險相伴而生,烏爾里希·貝克筆下的高風險社會離我們并不遙遠。“嫦娥四號”“新視野號”“洞察號”的成功讓我們得以進一步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太陽系;AI技術的興起及其未來發展,也將開辟人類技術文明的新領域;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人類剪輯基因和定制人類自身似乎成為可能……科技進步的影響無處不在,但它帶來的風險卻讓人們處于困頓、爭議、焦慮與恐懼之中。其次,從敘利亞尚未恢復和平、委內瑞拉“兩個總統”并存,到英國脫歐前途未卜的命運、法國“黃馬甲”引發對社會公平的思考,再到氣候變化的深刻影響,以及貧困、疾病的蔓延,無不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當下和未來。這些局部問題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
人類社會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共同風險與挑戰,也越來越需要不同文明之間進行對話、合作。50年前的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在總統就職演講中提到:“在尖端技術歡奏凱歌的時刻,人們想到自己的家園和人類。從太空的遠處看來,地球上人類的命運是分不開的;這告訴我們,不論我們能到達宇宙的任何遠處,我們的命運并不在那些星星上,而在地球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決定于我們的內心。”50年來,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在科技領域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們可以飛得更高,看得更遠,更快捷地瀏覽信息,更迅速地通達世界,但我們真到了反思時代發展之需的時候。“冷戰”的結束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加和平,更有安全感;全球化帶來的不平衡需要我們堅持多邊主義,設計更加合理的國際規則;難以預測的新型社會風險無處不在,其擴散性超出以往,滲透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李培林認為:“新型社會風險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當今世界,現代化的推進特別是新科技不斷產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人類社會進入現代‘風險社會’。現代風險不同于傳統風險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性,其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可能造成大范圍社會恐慌。”
在全球思維中建構社會學理論
面向未來,人類依然只有一個地球,人類社會發展必須心手相牽、責任共擔,這是唯一的出路。人類命運共同體需高度關注共同的生存危機,因此社會學也應具有全球視野以應對人類社會風險。
例如,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威脅,社會學可從社會微觀出發,幫助建構人類社會低碳環境下的行為模式、發展模式、治理模式。又如,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根本性變革。它是低碳的、智能的,對社會分化的影響也將遠遠超過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信息鴻溝。智能鴻溝將成為更加難以逾越的發展不平衡。社會學將幫助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的規則和長久形成的價值觀所面臨的嬗變,并將開啟一個重新認識人類自身與生命的時代。這都需要社會學從全球視野中加以理論總結和提煉。再如,面對新的全球境況,各個社會發展需要再平衡。發達國家精英與大眾分野的傳統運作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展對治理變革的要求。全球治理負債、治理欠賬,以及由新型社會風險催動全球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創新將帶來新的制度變革時代。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的中國治理經驗、智慧和方案,將為世界治理創新提供全新的國際公共產品,必將為全球社會發展再平衡提供實現現代化的全新選擇。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各個社會的共同參與,應加強互信、降低焦慮,增加文明交流與互鑒。事實上,聚焦本土社會發展的社會學需要具有全球視野,學科的發展需要借助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契機,提煉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學術成果。例如,社會學學者積極走出國門,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別研究,積極參與創辦中國研究中心,開展合作研究,盡管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但這些經驗值得借鑒。
從理論到現實探尋新發展之路
面向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我們應努力構建人類命運相依、發展相依的社會發展命運共同體。下一個10年,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將加快演進,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將加速演變,全球治理體系將深刻重塑。面對一系列人類的社會發展問題和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具有潛力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全球化的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為割裂彼此的聯系和發展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攜手共進,共擔人類社會的發展責任,才能求得人類社會發展的真諦。面對這樣的一個全球性社會,社會科學的發展尤其是社會學的發展應該從原來的本土化和在地化的嘗試中反思自己的定位。它不應過度將自己的視野與精力固著在具體的時空之中,而應抱持全球的人類整體視野,在全球思維中建構相關社會學理論,增強中國學術話語。
走到十字路口的人類社會發展,前途值得每一個成員反思。社會學的本質特征在于其反思性,它可以幫助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人在覺知自身處境的同時,關照臨近他人的境況,并積極促進國家、社會、個體之間的溝通互動。
人類社會發展面臨共同的問題,這需要人類社會共同努力應對,從理論到現實探尋新發展之路。中國70年成功實踐形成的社會發展經驗,以及由此提取出的中國社會學理論,必將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寶貴的理論方案與學術智慧。社會學的定位是研究社會,伴隨全球化的推進,超越于具體社會的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的社會正在逐漸形成。社會學應超越當下的理論體系,擴展研究視野。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應以中華文化為土壤,在走向成熟的階段,要納入全球視野,進行具有人類社會整體視野的理論建構。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研究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