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是經濟發展優勢區域,也是經濟和人口主要承載地區,承擔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重任。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在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的戰略任務中,上海需要著力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加快產業升級、增強產業優勢,帶動長三角地區乃至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轉型與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沿海地區發展戰略(包括長三角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上海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了多個方面的轉型。
一是在產業結構上,實現以工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體的轉變。
1978年,上海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76%,第三產業占比僅為18.6%;2016年,經過38年的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升至70%,工業占比降至27%。
二是在國際經濟地位上,基本實現由國家經濟中心向國際經濟樞紐的轉變。
一段時間以來,上海實際上是一個向國內其他地區輸出工業制成品的工業經濟中心;改革開放后,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上海的國際經濟地位不斷提升,逐步達到了相當高的發展水平,主要表現在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國際中心建設上以及世界五百強等跨國企業地區總部的聚集等。
三是在經濟發展驅動力上,由要素投入推動向科技創新驅動的轉換初見成效。
上海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集聚地,以張江高科技園區為代表的多個地區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型企業,創新成果豐富且產業化成功率較高,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特別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海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目標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必將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轉型發展,到2035年,上海將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科技創新為主要發展驅動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分工與合作
在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過程中,上海應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功能,通過區域優勢互補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
首先,以自貿試驗區及新片區平臺建設為契機,推進更高層次對外開放。
上海港是上海對外開放的“第一窗口”,上海自貿試驗區是培育開放經濟新體系的“肥沃試驗田”。在利用外資進入高基數、低增長的換擋期并出現分化的情況下,自貿試驗區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負面清單指引有望為外資進入提供便利。
其次,加快科創中心建設,確立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和動能。
要把握國際產業轉移的時機,大力培育新能源、裝備制造、生物技術、新材料、下一代通信技術等新興產業,加強利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在跨產業領域尋找創新空間,突破重大共性和關鍵產業技術,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產業轉型過程中的新增長點。
還要看到的是,上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應局限于制造業創新,也需重視服務業領域的創新;注重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相互滲透、制造與服務的融合發展,通過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值;大力鼓勵信息產業和智能產業發展,引導新興產業發展。
創新型城市不僅體現在創新成果及應用上,也體現在對環境的保護、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要推廣綠色制造理念,使所生產的產品在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維護直至報廢處理、善后處置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變得最小,對資源的利用效率變得最大,實現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生態循環經濟環境。
最后,推進跨地區產業轉移,提升與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積極推動長三角地區、長江經濟帶發展分工與合作,是上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區域內其他省市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機遇。為此,有必要構建運行有效的產業分工機制模式,在各地區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在各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格局。
探索建立相對完善的跨地區產業規劃對接實施機制。作為一種協調機制,產業規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通過產業規劃協同,長三角地區、長江經濟帶成員地區可以立足于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明確發展主導產業及其在區域產業鏈(價值鏈)所處的環節,從而提升區域產業整體競爭力。
發揮梯度輻射效應,推進區域內產業轉移。長三角地區、長江經濟帶內部存在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呈現梯度特征,這是區域產業轉移的基礎。實踐中,可積極探索跨區域的利益共享機制,共同籌建“園中園”“共建園”等異地工業園,合理有序地推動區域產業升級與轉移。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