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中國70年的歷史,應當置于現代化的視野之下
考察新中國的歷史成就,簡單地孤立地進行70年的縱向比較是不夠的,還需要橫向地加以比較,從世界的發展大勢中加以考察,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確定它的世界方位。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人類發展的大勢,現代化程度實現的高低是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基本尺度。所以,研究新中國70年的歷史,應當置于現代化的視野之下。但是,世界各個國家發展現代化的模式和途徑并不完全一樣,原生型和后發型現代化國家發展模式就有很大差別。原生型現代化國家,主要是英國,世界上多數國家屬于后發現代化國家,如德、日、俄以及拉美、非洲、亞洲各國。中國是在陷入半殖民地狀態后走向現代化發展途徑的,屬于典型后發現代化國家。
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在分析考察新中國70年的世界歷史方位時,選擇了德、日以及拉美、亞洲一些國家作為參照系,以這些國家建立獨立民族國家70年的歷史發展成就作為參照對象來加以研究。
從后發現代化國家立國70年的角度考察新中國70年的成就
民族國家統一對于后發型現代化國家發展具有關鍵轉折意義。除了英國是原發內生型的現代化國家,世界上其他現代化國家基本都屬于宏觀意義上后發外生型,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具體的方法途徑有所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以實現民族國家的統一為前提,民族國家統一對于這些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以德國為例,1871年1月德國實現統一前有300多個邦國,在當時的世界和歐洲均無地位。而統一后的德國,在40年間就一躍躋身歐洲和世界最強國家行列。1851-19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德國有202項,接近英法美的總和。而在此前1750-18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德國榜上無名。1901-1920年德國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等于英法美的總和。1860-1870年德國的工業增長率年均增長2.7%,1890-1900年為6.1%。再如日本,在1887-1936年的50年間,其國民生產總額增長了近20倍。其小學入學率在1873年為28.1%,1891年為50%,1900年為80%,1902年為90%,1911年為98.2%。德國和日本在統一后70年間發展非常迅猛,與統一之前相比較可以說有天壤之別。
二戰之后實現獨立的多數后發現代化國家,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制造業增值總體上都是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1960-1970年代盧旺達、利比亞、韓國、伊朗、印尼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4%、23%、8.6%、9.4%、7.7%,1970-1980年代這些數字為7.7%、3.1%、9.5%、2.8%、7.7%。
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領先于后發現代化國家立國70年的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社會成就巨大。僅糧食一項而言,從1949年的1.13億噸上升到2018年的6.57億噸,70年間增加到原來的5.8倍,人均糧食產量增加了80%多。鋼鐵產量增加到原來的5850多倍、煤炭產量增加到100多倍、棉花產量增加到12倍。1947年,中國高校有207所,在校生155036人。201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共計2663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職高專院校1418所,各種形式的在校生3833萬人。1978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2018年達到48%。全國人均壽命由1949年的35歲增到2018年的77歲。
印度在1960年的人均GDP是82美元,幾乎與中國一樣。到2017年底,印度是1979美元,而中國是8836美元,印度增長了23倍,而中國增長了98倍。同期內印尼增長了71倍,菲律賓增長了約11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增長了約11倍,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增長了79倍,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增長了24倍,海地增長了約10倍(該國1804年爆發獨立革命)。拉美的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在二戰后50年人均GDP同美國人均GDP比,分別從52%、40%、23%降到30%、35%、18%。而1949年我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2%,2000年提高到2.5%,到2017年更是提高到14.7%。這個數據充分證明,在后發現代化國家,1949年后的中國發展速度是領先的。 新中國70年成功發展的事實對于世界的意義,就是為人類美好追求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國際共運歷史發展的角度審視新中國70年的社會主義實踐
人類的歷史進入到19世紀中葉,出現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潮流,尤其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后,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由理想變為現實。蘇俄支持下成立的共產國際有力地推動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資料顯示在其幫助下,世界五大洲先后建立了70多個共產主義政黨。黨員總人數400多萬。20世紀可以說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發展的時期,到80年代,社會主義各國最繁榮時,其領土面積占世界陸地面積1/4以上,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3,工業產值約占世界的2/5,國民收入約占世界的1/3。在這場風起云涌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尤其是在蘇東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繼續高舉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而且推動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研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新中國的歷史,都必須要從國際共運歷史發展的角度來加以審視。
新中國70年的發展是社會主義道路在落后國家成功發展的典型。蘇東劇變,國際共運遭受嚴重挫折后,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僅向世人表明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社會主義沒有失敗,而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興旺、領先于世界的發展速度,更是表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極大的優越性。新中國70年的成功,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國家進行民族革命、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典范。
新中國70年的發展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創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這些輝煌的成就不僅體現在物質文明的超乎尋常的發展上,更體現在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認識的更加清晰和自信上。新中國70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大大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和外延,使得社會主義的原則性和時代性結合得更好了。
新中國在這方面的貢獻,至少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堅持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新中國通過“三大改造”,為工業化的發展創造了公有制的基礎。中國在20多年的時間里從一個農業大國、手工業大國迅速發展為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工業體系比較完整的國家,不能不歸功于我們獨特的工業化道路。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一大貢獻。二是建立了一套中國特色、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將人類政治文明的優勢與中國特色的具體國情有機結合起來。我們相繼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使得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三者統一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形成。這套制度把政治所要求的秩序性和效率性目標很好地落到實處,使得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民主、公正和人民性有機結合起來,將民主的形式與民主的實質在現實條件允許的可能下完美結合。沒有這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的保障,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是不可能的。而這一套制度的創造性則毫無疑問是古今中外沒有的,它對于社會主義政治理論和實踐無疑是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三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體制。在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幾乎都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對立起來,以是否取舍其中之一作為判斷姓“社”姓“資”的基本標準。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思考,審慎而又決然地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個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對于世界社會主義來說當然是個巨大的貢獻。
新中國70年的發展使得社會主義制度大放異彩,提升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活力的認識。蘇東劇變后,社會主義制度在國內外成為一些人嘲笑、貶低的對象,而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以鐵的事實粉碎了貼在社會主義上面的各種負面標簽。有人說,一到中國,才感受到社會主義的活力;也有人說,100年前社會主義救中國,100年后中國救社會主義——這句話的是非姑且不論,但其的確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新中國70年的成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