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字子直,號澹軒,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人,約生于南宋紹興四年(1134),卒于嘉定四年(1211)。隆興元年(1163)進士。楊方一生之中大部分時間生活于客家地區,其個性有著客家文化的印痕,而其道學和詩學修養,又對客家理學文化和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楊方為朱熹高足,與楊簡、楊楫號稱“朱門三楊”。《閩中理學淵源考》謂楊方著有《寒泉語錄》,“按朱子語錄姓氏,楊澹軒先生錄語在乾道六年庚寅,所聞時朱子年四十一。此為早歲及門記語錄之最早者”。朱熹著作多處提及楊方。楊方工于小楷,朱熹病重之時寫信給楊方說:“欲煩為作小楷四箴百十字……時節不是,當字學亦絕,故又欲得妙札時以寓目,以祛病思!睉c元六年閏二月二十七日,朱熹去世前十二天,再次寫信催楊方“妙札”?梢,“子直之契許于朱子者至矣”(包樹棠《汀州藝文志》卷一)。
楊方出仕,以廉介剛直著稱,其才干為趙汝愚賞識并由他向朝廷推薦,得孝宗擢用。袁說友、曹彥約、吳潛、魏了翁等,或以奏疏,或借碑銘,稱楊方為“端人”“君子”,“其學皆通于古義,其用皆達于時宜,使之贊幕中之辯必有所補”。楊方七十八歲時勤事野死,鞠躬盡瘁于廣西提刑之任。
“以天下為己任”是朱熹對范仲淹的評價,實乃宋代士大夫的典型特征,特別是朱子一門士子的人格理想。很多道學中人,不以言語文字行世為意,心系蒼生,著力實務,重在內圣外王的修養和功業,但是,表達思想志向和情趣,自然形諸文字。楊方也正如此。近年整理出版的《全宋文》收楊方《原心》一文(黃宗羲《明儒學案》和孫奇逢《理學宗傳》皆將此文歸于鄧以讚名下,待考)。此外,現存文獻中零星可見楊方為周必大寫的祭文、與劉允濟合作的《趙忠定行狀》等。楊方的詩歌在當時評價很高,惜其《澹軒集》散落,《全宋詩》收錄其詩十首,其中誤收一首東晉楊方之作《合歡詩》。而現存文獻中尚有可鉤沉補遺者,如朱子題跋的賦王才臣絕句。
楊方《淳熙辛丑自武寧來攝靖安》絕句三首:
毛竹山頭云雨昏,靖安橋下小溪渾。高陂約水歸田急,不管湍聲入縣門。
堂上官人似野人,村甿相見可相親。開門坐對臨溪樹,故是水邊林下身。
對縣誰家數畝園,竹亭茅宇雜花繁。同官不可無兼局,通管溪南水竹村。
靖安是江西西北部的一個小縣,南河、北河兩水自西向東流過縣境,故別名“雙溪”。楊方描寫了此地的田園山水,山頭毛竹,小溪渾水,對縣園畝,竹亭茅宇,臨溪對樹,恬淡自然,清新寧靜。此詩雖是官員口吻卻親切如敘家常,平和安適書寫靖安生活,表現官民無別、相見相親的安寧和諧圖景。楊方這樣的作品在山水田園詩史上也別有意趣。
這三首詩在當時流傳甚廣。劉克莊《后村詩話》曰:
后三十年余為縣主簿,老士人猶能誦之。趙南塘常跋云:公暮年所為詩,比是益精,清實簡遠,與俗異畛。如宿葉盡脫而煜然華著于根,使人熟睨不厭,較林艾軒似小過,擬后山殆亦其亞。
比之于林艾軒和陳后山,評價極高。林艾軒即莆田林光朝,“乾淳中大儒,國人師之”,淳熙間曾為天子講《中庸》,“玉旨嘉嘆,擢置近侍”。劉克莊稱其為道學淵源,為文精深簡古,“學力既深,下筆簡嚴,高處逼《檀弓》《穀梁》,平處猶與韓并驅”(《艾軒集》舊序)。陳后山即陳師道,江西詩派之代表人物。雖然如此推重,但趙南塘或劉克莊之意并不在于楊方之詩是否屬于江西詩派。此時江西詩派影響已漸趨衰微,永嘉四靈出現,詩壇頗學晚唐,詩宗賈島、姚合之風。但趙南塘不同流俗,曰:“言意深淺存人胸懷,不系體格。若氣象廣大,雖唐律不害為黃鐘大呂,否則手操云和而驚飆駭電,猶隱隱弦撥間也。”后村之詩最初體格近于四靈,后來正是有感于趙南塘此言而改變。當時論者謂江西詩派苦于麗而冗,劉克莊得其法而能瘦,能淡,能不拘對,又能變化而活動(吳之振《宋詩鈔》卷九十八)。此論置于楊方此詩似亦合適。楊方此詩又因平易愛民而兼具溫潤之色,如此體格實與其出身修養相關,這些村居農事,無不是他從小習見,溫潤來自無隔。而清實簡遠的風格或也與其客家文化背景相關。清人楊瀾在《汀南廑存集·序》中曰:“汀人之詩,皆山水清音,不必有芬芳悱惻之風,懷香草美人之遺韻,莫不擺落窠臼,自抒性情!鄙剿逡,不必宗于晚唐、四靈或江西詩派,楊方此詩出自其胸間氣象。
長于白描,行云流水,言為心聲,不拘格套而胸臆澹遠,楊方現存詩作皆體現如此特點。劉克莊《后村詩話》還選錄了楊方《題丞廳》和《館中簡張約齋》,且評論曰:“北山陳公與吏部善,故抑齋詩有自來!边@也是用映襯之法評楊方。北山陳公是指陳孔碩,侯官人,淳熙進士。陳孔碩師從張南軒、呂東萊、朱熹,故其理學能從心性上致力,很受朱熹器重!逗蟠逶娫挕蜂浧浣^句如:“臘雪逢春次第消,等閑著腳上溪橋。柳條畢竟如兒女,一夜東方眼便嬌。”從中可見其詩風活潑自然。陳孔碩與楊方相善,亦與劉克莊交往密切,詩歌唱和頗多。
楊方詩如其人。風格清簡,品質剛正,是楊方詩歌的風格,亦是楊方的性情品格。現存文獻對楊方的描述如“清秀篤孝,行己拔俗”“廉介剛直”“操履剛正”“老成鯁介”等,都與其“清實簡遠”之詩風相映照。
楊方所過之處,皆留下儒者功業與理想人格的影響。宋代江西曾為之建祠,與東坡并祀(《江西通志》卷九十六)。廣西為之立祠塑像祀于學宮(江森《粵西文載》卷三十七)。楊方的家鄉汀州,宋代嘉定即建“二先生祠”,以祀朱熹和楊方;明代正德建鄉賢祠,楊方與祀。清代黎士弘《丘先生書院記》曰,連城丘麟、丘方“從楊學,紹所聞于后,倡明圣道,引誘善類,汀人始知詩書禮樂之學”。汀州地處偏僻,南唐以來漸有文學之士,作為朱子門生的楊方,其理學與文學對讀書士子的示范和引導,在汀州客家文化的塑造與發展中有其特別意義。楊方之流風余韻,在汀水閩山之間,至今仍激揚才彥。
(作者:涂秀虹,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