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對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網絡文化景觀紛紛出現,其中網絡亞文化的發展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網絡亞文化是網絡空間不斷出現的體現獨特審美觀和價值觀的網絡流行文化,可以形成一定的新興網絡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其行動主體又多以青年人為主,因而對青年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很大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之前的亞文化主要是在特定地區或者群體內傳播,而網絡傳播的即時性、共享性、交互性、廣延性使得網絡亞文化迅速蔓延,突破特定群體乃至時空的界限。網絡亞文化的生產和傳播過程具有多層次性、復雜性和易變性。這也就意味著通過互聯網人人都可能生產和接受某種亞文化。網絡亞文化具有兩面性,它既可能產生積極作用,也可能產生消極作用。一方面,在“互聯+”與“文化+”的驅動下,網絡亞文化憑借其個性化和創造性在文化創新領域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網絡亞文化事件也反映出其發展中滲入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比如,近年大為流行的直播、短視頻、網紅等網絡亞文化,在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亦頻頻發生色情、欺詐、暴力、惡俗等問題,造成了極為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時刻關注網絡亞文化的發展動態,以主流意識形態積極引導其向健康方向發展。
第一,建立健全網絡文化監管制度。網絡亞文化是一個不斷產生新事物的領域,對它的監管需要相應的制度體系,并隨著網絡文化狀況不斷完善和發展。一方面要在網絡文化產業開發過程中形成成熟的產業倫理規則,另一方面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的相繼出臺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網絡文化的總體發展,但與日漸龐大的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相比,相關的法律法規仍需加強針對性,更加精細化,以便更好地引導網絡亞文化的發展。
第二,提升網絡空間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當前,我們應根據網絡等新媒介的傳播特點,不斷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和話語方式,增強其引導力和影響力,不能用以往單一的輿論管制模式進行管理。在網絡中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勢必要考慮網絡時代新的受眾群體,了解他們的信息生產和接受方式。在深入研究網絡亞文化的生產、傳播和話語模式的基礎上,我們應積極打造新的適合當下青年人的主流文化形象和文化產品,以貼近網民接受習慣的話語方式傳播主流文化,從而真正吸引廣大年輕人,鞏固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
第三,引導網絡亞文化發揮正向審美作用。網絡亞文化對豐富大眾審美文化需求有一定的作用。從我國現階段的文化發展狀況來看,人民總體文化需求是旺盛的,但實際的文化產品供給卻不盡如人意,集中體現為平庸的、重復性的產品多,創造性的、影響力大的產品少。在這方面,網絡亞文化所體現的獨特性和親和力對當代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諸多新產品和新業態的出現均與網絡亞文化發展密切相關。而在產業層面,全球性的網絡亞文化產業聯動效應初步形成,在產品供給和市場開拓方面也發揮了獨特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看到網絡亞文化存在的語言庸俗化、審美情趣低俗化和過度商業化等傾向,不利于青年人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更不利于網絡文化整體審美素養的提升。因此,我們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網絡亞文化發展,使其充滿正能量和積極健康的審美價值,從而有利于培養和提升青年的審美素養,這也是我們目前審美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方面。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在尊重青年合理的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我們應在堅持和弘揚主流文化的基礎上,汲取網絡青年亞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將其融入主流文化建設中,堅持以主流文化影響和塑造網絡亞文化,不斷提升網絡亞文化的內在價值含量和審美素質,為新時代網絡文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12批特別資助項目“文化消費視域下的網絡亞文化生產研究”(2019T12072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創新人才培植課題“網絡亞文化的意識形態傳播機制研究”(18QNCX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