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由一粒草籽“談”出一片草地

    ——王安憶、張新穎《談話錄》風格解讀

    吳景明2019年09月11日08:4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由一粒草籽“談”出一片草地

      《談話錄》(譯林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的主體部分,由作家王安憶與批評家張新穎之間的六次談話構成,內容從王安憶的個人經驗出發,圍繞“成長”“關節口”“看”“前輩”“同代人”與“寫作歷程”六個主題展開,話題豐富,經驗鮮活,洞見迭出,妙趣不少。

      既然謂之“談話”,自然迥別于“訪談”。諸多作家訪談事先設有問題提綱,經過理性設計與精心編排,并在過程中直奔主題,控制走向,也期待作家給出應題的結論,或在提供的框架內表述。而其中有些問題又不乏凌空高蹈、太過形而上,疏遠、遮蔽了作家生活與創作的具體經驗,所以有時難免答非所問,造成彼此隔閡。而王、張二人的談話則不然,既是生成性的、敞開式的談話,也是日常生活世界的談話,是以生活為基礎的文學談話。

      《談話錄》的鮮明特色是任意而談,很少刻意經營:由一點蔓延開去,散射開來,隨興所之,興盡而返。這種自由生長、自如轉換的談話形式,顯然出自張新穎的自覺。他在一開篇就交代了對談話方式的期許:“如果把談話比喻成河流的話,我并不想事先為它準備好河道。”這點明了這場談話生成的品性。沒有預制河道的話語河流乃是生成之流,而非預成之物。前者強調動態發展、動線復雜的過程,后者注重預先計劃、循序展開、線路單一的流程。“過程”是充滿流動性、不確定性的境遇與際會,“流程”卻是線性而機械的。

      雖然每次談話皆設一主題,但這只是劃下一個大致范圍,勾勒一個模糊的論域,而非構建界限嚴明、層次清晰、秩序井然的穩定框架。實際上,圍繞各主題生發的言談始終是一個生成過程,其具體的起伏流變、舒卷開合并無事先規定。而其停止處,與其說是畫上句號的終結,毋寧說是打上省略號的暫歇。同時,談話之間的無數細部發問,甚或某一次談話的主題,如第三次談話的題目(“看”的經驗),都是談出來的,邊談邊形成,具有靈活性與開放性。先“談”起來,才有了“話”,又生出“問”,繼續推動著“談”。漸漸地,王、張二人由一粒草籽“談”出一片草地。草地雖有暫時穩定的范圍,卻難尋固定的根基與演進的邏輯。

      全書雖結構散淡,流動而成,但絕非混沌一團,這自是因為張新穎不著痕跡的節奏把握,更緣于他事后追加的小標題。每一個主題之下,均有適量的標題作為切分與線索,這就減少了這種談話所造成的無章次感,較好地保持了向心與離心、井然與自然、集中與散漫的平衡。標題在各個局部賦予內容以線索提示,使讀者有關節可抓,不至于四顧茫然或溺于話語漫流。當然,標題只是基本提示,不是畫地為牢,其名下的內容遠為豐富,橫生外聯,早已溢出標題所限定的疆域。

      生成之流的形象顯示出談話中的“款待”意識。依德里達之見,真正的“款待”即是讓自我被突然造訪,對排闥而入的造訪者保持敞開與傾聽的態度。約言之,削弱自我權能,傾聽他人聲音,是為“款待”或曰“好客”。因此,如何去聽便至關重要。作為讀者,我們關注王、張二人的言談內容當屬自然,但內在于《談話錄》中的“聆聽”理應得到重視。在一場談話中,聆聽是言說的軟性決定因素。何種“聽”的態度與方式,決定了何種“言”之形式與內容。雖然王安憶是應邀而來,卻更像是“不速之客”,不期而至。而張新穎對她的迎接,儼如是對一次突然“造訪”的款待,是無所準備的、敞開式的接引。在這場“款待”中,他并無事先設計,未曾為王安憶擬定言說的提綱與條件。因此,他也難以規劃談話走向,只能“貼”著王安憶的敘述,順流而行,隨機應對。

      由《談話錄》這種生成性、款待式的談話形態,可見出批評家與作家的關系的重塑。《談話錄》的啟發意義在于把批評者與作者的關系想象為一種“談話”關系,一種具有“款待”意識的“談話”。這種談話不只強調如何對談,亦在于怎樣傾聽。

      如果說“款待”是敞開式的接引,那么接引的即是王安憶的充盈、鮮活的個人經驗。換言之,《談話錄》如此非邏輯化、非渠道化、非層級化的談話,正是為了切于身心,為了觸發、召喚與應和那些難以被概念范疇所規約的切身經驗、那些難以被知識框架所限定的生命記憶、那些難以被主題化的幽微感觸。《談話錄》所談的內容,雖然也涉及文藝理論、文學評論與思想觀念,但絕非理趣玄遠的清言妙談,而是具體的物事體察、人際交往、生活踐履與存在感受。借用張新穎自己的說法,即“‘下降’到豐富的實感經驗之中,回到最初的出發點”。這是《談話錄》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對“實感經驗”“生活的現象形態”的重視,是張新穎的研究路徑與知識習慣。他在談話之始便提出一個預想:“我不想很抽象地討論理論問題,我愿意從具體的、簡單的、感性的、經驗的東西說起。”每當王安憶使談話提升至較為抽象的層次,進入到“更高級”的問題,張新穎又使之回落到實感經驗之中。可以說,這條沒有準備河道的生成之流,旨在映照出王安憶的生命之流,這由她繁復的生命經驗的涓涓細流匯合而成。

      在《談話錄》中,批評家張新穎更多的是傾聽,傾聽作家充實的經歷與體驗,傾聽其充盈的生活與創作的細節,而這些是未經批評家的觀念塑形與理性設計的。因此,這場談話更貼近于作家的生命本真與創作本真。它致力于呈現創作與生命的內在聯系,而不是理論與創作的關系。張新穎的發問與言說,也時時往返于文學經驗與生命經驗之間,由此及彼,由文學而生活,由生活而文學,交織為文學的生活性與生活的文學性。“作者”首先是“生活者”,而作者的生活世界使其文學成為可能。在此意義上,《談話錄》不僅為此后的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了具體、復雜、活潑、深入的實感經驗材料,提供了創作背后現實的人的生活世界,也打開了多方面的闡釋空間,有助于突破從理論觀念出發的既成模式與闡釋限度。面對這無邊的沒有準備河道的河流,我們需要漫長的傾聽的耐心,并身心敞開地與之談話。它缺乏形而上的睿智哲思,多的是形而下的具體經驗。但此中未嘗沒有“內在于人生的形而下之理”,留待有心者發掘。而這“形而下之理”帶來的往往是靈光閃爍的“啟示”。

       (作者:吳景明,系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編:孫爽、艾雯)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四虎影视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老司机67194精品线观看| 午夜麻豆国产精品无码|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色哟哟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色妞妞www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先锋资源站先锋影院|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中文 |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