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順洪,1955年生,湖北云夢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政治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帝國史、中英關系史、世界近現代史。主要著作有:《英國殖民地公職機構簡史》《世界歷史極簡本》《西方新社會運動研究》《英人評華》(British Views on China)(英文著作)《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等。
一、世界歷史學70年發展成就和當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中國史學歷史悠久,兩三千年來我國一直是歷史學大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媲美。但是,僅就“世界歷史學”而言,我國則屬于后起之國,與歐美大國相比,我國世界歷史學形成較晚。在新中國誕生前,我國沒有系統的世界歷史學,只有外國史,而外國史也是很不全面、很不系統的。真正的世界歷史學是在新中國誕生后形成的,是在學習借鑒蘇聯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
新中國成立后,中蘇建立友好關系,我國史學界與蘇聯史學界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蘇聯的歷史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出版,蘇聯的歷史學家也受邀來華講學。我國也派出留學生到蘇聯學習歷史專業。在大力借鑒蘇聯歷史學的基礎上,我國很快建立起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世界歷史學得到快速發展。一批培養世界史專業學生的歷史研究和教學機構陸續建立起來。我國世界史專家也陸續編寫出學術著作,到60年代初,已出版了中國版的多卷本《世界通史》。
改革開放后,我國世界史學界加強了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特別是與歐美國家的學術交流。41年來的總趨勢是:我國世界史專家出訪不斷增多,國外學者來訪也不斷增多;歷史學研究生大量增加,到國外學習歷史的學生也在增加;世界史教學和科研機構也有增長;大量國外歷史著作被翻譯成中文,且呈快速增長之勢;推出了多種新的多卷本世界通史和國別史著作;世界史領域的專著大量出版;世界史刊物得到發展,以書代刊逐漸增多;國家對世界歷史學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從2011年起世界歷史學成為一級學科,學科發展空間更為廣闊。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世界歷史學可以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取得了巨大成績,正在步入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時期。但是,我國世界歷史學與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發展需要還有較大差距,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適應,同西方的世界歷史學相比整體上還有較大差距。我國世界歷史學仍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方面還比較嚴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學對我國世界歷史學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西方話語體系對我國世界史學界的沖擊。隨著對外學術交流的增多和西方學術著述的大量譯介,我國不少學者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一些西方資產階級歷史觀點和學術傾向,例如淡化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史的傾向,近些年來在我國學術著作中、包括某些教材中就有體現。西方學術界關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我國學術界也有一定沖擊,妨礙了人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現象在世界史領域中也是有所表現的。有的學者不重視唯物史觀,熱衷于西方資產階級史觀;有的學者忽視社會形態史研究,刻意回避社會形態問題;還有的甚至否定社會形態理論。
在學術風氣方面,也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學風不嚴謹現象,學術批判和爭鳴開展得還不夠;我國世界史人才隊伍還需要大力加強,不僅要擴大專家隊伍,而且亟須提高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學術機構需要增多,學科布局還需要完善。
二、新時代我國世界歷史學如何實現更好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時期。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學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2019年1月,經中央決策,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了。這是歷史學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在歷史學發展大好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大力推進我國世界歷史學的發展。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世界歷史
在我國世界歷史學發展進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這是我國世界歷史學“守正”的關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要善于運用唯物史觀來研究世界歷史。“唯物史觀”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簡稱,即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與否定社會發展規律的唯心史觀相反,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我們堅持唯物史觀,就要深入研究探討人類社會從古至今不斷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演進的規律和趨勢。對于一些重大問題,如人類社會發展不同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以及它們的互動關系,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基礎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必須加以深入研究,不能回避,不能邊緣化。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在進入階級社會階段的客觀存在,研究世界史,就不能忽視世界歷史進程中這種客觀存在,而且要深入研究。這是我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所必需的。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學術界不少人忌談階級和階級斗爭,回避和淡化歷史上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這種態度是不符合唯物史觀的。研究歷史上的階級和階級斗爭,不等于在現實生活中主張大搞階級斗爭。相反,把歷史上的問題研究清楚了,讓客觀歷史成為啟示人們的教科書,則有助于防止現實生活中階級矛盾的激化,防止發生激烈的階級對抗。
堅持唯物史觀,就必須堅持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歷史研究者要摒棄按個人的愿望和想象來撰寫歷史的傾向,堅持科學精神,廣泛掌握史料,做到深入探究,論從史出。
(二)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歷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目前,我國世界歷史學雖然已形成基本的學科體系,但在新時代,我國世界歷史學學科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在“世界歷史”一級學科下各次級學科和專業,有不少需要加強和補充。例如,亞洲史、非洲史、拉美史等學科還比較弱,需要大力加強;許多中小國家包括我國鄰國的國別史需要加強;國際共運史學科也需要加強。同時,需要開辟或突出一些重要的研究領域作為新的次級學科或專業,如社會形態史、國家興衰史、原始社會史、美洲古代文明史等等。此外,世界歷史上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如奴隸反抗斗爭、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命、工人運動等等,也都需要加強研究,形成新的學科或專業,以便構建更加全面的世界歷史學學科體系,從而更有利于研究和揭示世界歷史全貌,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各國面臨著諸多共同挑戰,世界歷史學也要加強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加強對新興領域的研究,如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移民問題、貧困問題、跨國犯罪問題等等。同時,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建立新興學科,促進新興學科的發展。
學術體系比學科體系的含義更為廣泛,我國世界歷史學的學術體系也需要不斷完善。從研究和教學角度講,我國世界歷史學的研究院所、研究中心、大學院系等學術機構的數量還需要增加,在綜合性大學和文科類大學,一般應有世界歷史系,至少應有世界史教研室;現有機構的規模也需要擴大。世界歷史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的培養機制需要完善,特別要加強新興專業和薄弱學科的研究生培養,以有利于在新的研究領域盡快培養出更多人才。從科研成果出版和發表角度講,當前我們需要涌現出一批以出版世界史著作而知名的出版社;目前世界史領域正式刊物還比較少,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世界歷史學各學科網站還不齊全,現有的網站建設力度需要加大,要形成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世界歷史學網站系統和有力的世界史學術成果推介平臺。學會、學術論壇等學術交流平臺也需要加強,要積極開展學術研討活動。要形成有特色并在國際學術界處于先進水平的世界歷史學知名數據資料庫,形成符合我國世界史學科特點的學術評價體系,不照搬西方評價方法。還要形成世界歷史學優秀作品的獎勵機制,使優秀成果在國內外產生更大社會效應。
新時代我國世界歷史學的學科體系的發展完善,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國資”作為堅強后盾。世界歷史學是一門科學,但也是意識形態性很強的學科,又易受國際學術史觀的影響,因此其發展繁榮不能由市場主導,國家要發揮主導作用。
此外,我國世界歷史學亟須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現階段在國際學術界占優勢的是西方史學,其話語體系對我國學術界也有不小影響。西方史學中占主導性的是資產階級史學,關于資產階級史學,恩格斯曾有過精辟論斷:“資產階級把一切都變成商品,對歷史學也是如此。資產階級的本性,它生存的條件,就是要偽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偽造歷史。偽造得最符合于資產階級利益的歷史著作,所獲得的報酬也最多。”的確,這種偽造歷史的現象在西方學術著述中并不鮮見。“偽造”的形式可能是多樣的,不一定是赤裸裸的造假,例如強化歷史事實的部分,有意忽視其他部分或加以掩蓋,就會歪曲歷史真相,達到偽造歷史的效果。此外,蓄意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無疑更是在偽造歷史。福山站在國際壟斷資產階級立場上,企圖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刻意推出了他的“歷史終結論”,鼓吹從此西方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制度完全主宰全球,萬古長存,福山因此而名噪一時。亨廷頓推出“文明沖突論”,把歷史上相關國家和地區一系列沖突歸結為“文明沖突”,他羅列了不少現象,卻隱瞞了“文明沖突”現象背后真實的利益矛盾。近些年來,西方一些學者出于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渲染中國明清王朝為“帝國”,并刻意與西方“殖民帝國”相提并論。英國的帝國史專家約翰·達爾文在其《帖木兒之后:1400至2000年全球帝國的興衰》一書中寫道:“也許更令人吃驚的是中國保持了龐大的亞洲內陸帝國:滿洲、蒙古、新疆和西藏。”今天的中國很大程度上與19世紀30年代龐大的清帝國邊界相同。約翰·達爾文認為,世界歷史是一部帝國史,而帝國都是要終結的。“歷史上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是沒有任何帝國是永恒的。崩潰的原因是很多的。”該書最后一章標題是《帖木兒的陰影》,其首頁是五星紅旗飄揚的天安門城樓照,照片下方的文字是“天安門廣場:帝國依舊在”。這里,這位牛津大學知名教授的用意可謂昭然若揭!
在西方歷史學著述中,資產階級史學話語體系的問題很多,與西方學術界打交道,我們會經常碰到這類問題。例如,把殖民主義與全球化掛鉤,變著法子宣揚殖民擴張殖民統治的歷史功勞;強化疾病導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刻意淡化西方殖民侵略者對美洲居民的大肆屠殺;淡化殖民搶劫和掠奪;把民族解放運動的戰士稱為“土匪”或“叛亂分子”,等等。
顯然,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的話語體系包括概念體系,存在著嚴重的偏見和明顯的階級烙印。因此,我們在與西方史學界進行學術交流、引用西方學術著述和研究材料時,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識和學術意識,要善于分析甄別、消化吸收,不盲目崇拜,不生吞活剝、照搬照抄。新時代我國世界歷史學要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歷史學話語體系,不斷擴大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
(三)全面加強世界歷史學人才培養
在新時代,我國需要擴大世界史研究專家隊伍,特別是要擴大一些亟須發展的學科如亞洲史、非洲史、拉美史學科的專家隊伍。在這方面,尤其要重視亞非拉地區一些國別史的研究,如中國周邊國家史,伊朗史、伊拉克史等西亞國家的歷史,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并擴大相關專家隊伍。同時,要注意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上,一個重要著力點是培養多語種人才和小語種人才,包括培養掌握歷史上重要而如今已不通用的語種的人才。要培養大批能夠運用歷史上文字和當今小語種的專家,尤其是掌握亞非拉地區語言文字的專家,這是提高我國世界歷史學整體水平的必要步驟,是由世界歷史學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
在擴大世界史研究和教學隊伍的同時,要注意提高專家隊伍的政治素養和理論素養,這是正確認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所需要的,也是現階段有力應對西方資產階級史學思潮沖擊所需要的。
我國是傳統史學大國,史學歷史悠久,蘊含豐富的優秀基因。我國世界歷史學專家隊伍,應積極從傳統史學中吸取營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從而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世界歷史學學科體系。
(四)要著力研究人類社會形態演進史
在新時代,我國世界歷史學應加強社會形態演進史的研究,并且以此帶動世界史整體研究工作。高度重視社會形態史研究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應有之義。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過程中的根本問題,不研究社會形態史,就無法認識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規律和趨勢。實際上,研究社會形態演進史是世界歷史學的中心任務。
社會形態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簡單地理解,筆者以為社會形態就是社會的存在狀態。每個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存在狀態,社會的存在狀態當然是不斷變化的,不斷演進的。沒有靜止不變的社會,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但是,人類社會的存在狀態有其相對穩定性,處于相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也存在著共性。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個大的發展階段,或者說出現了五種相對穩定的社會存在狀態。這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社會形態中,經濟基礎是決定性的。而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是由特定生產力條件下的特定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的。研究社會形態就要研究一個社會的生產關系,同時也要研究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與生產關系的互動。生產關系本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在社會物質生產活動中人與人形成的相互之間的存在狀態。當然,這種人與人的關系,不僅僅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更是集團與集團、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關系。在任何歷史發展時期,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受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的,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推動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無疑,深入研究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將會大力推動我國世界史領域多學科的研究工作,提高我國世界歷史學的整體水平,同時也是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歷史學的關鍵步驟。
只有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的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我們才能深入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揭示為什么今天我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隨著我國居民整體生活的全面提升,我國廣大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生活水平將進一步改善,國家也更有能力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科研條件。這樣,我國廣大科研人員包括世界史青年專家隊伍的科研生產力必將得到進一步解放。因此,我國由歷史學大國轉向歷史學強國,我國世界歷史學在國際學術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并實現更好發展和更大繁榮,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專家推薦意見】我支持作者的下述意見,即我們應該加強對社會形態的歷史研究,更好地在歷史研究中使用馬克思主義重視社會經濟關系分析的方法。西方史學界不乏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馬克思主義也是推動西方史學進步的關鍵思想資源。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