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以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眭紀剛2019年09月05日08:1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編者按

    科技的發展為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豐富了表現手段、增強了表現力。而文化的蓬勃發展,也能為科技創新營造更好的氛圍和環境。日前,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體系,實現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指導意見》還提出了加強文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完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加強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提升文化裝備技術水平、強化文化技術標準研制與推廣等八項重點任務。

    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記憶、傳統習俗、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的傳承,塑造著國民的精神氣質與價值觀念。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具有極強的滲透性,能夠以無形的意識和觀念,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國際競爭焦點從傳統的軍事、經濟等硬實力領域轉移到文化軟實力。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所積累的精神和物質創造,內容涵蓋廣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并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和國際影響力。

    文化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上,又游離于物質之外,對物質產生反作用。科學技術既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和載體。文化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轉型的強勁動力,先進文化理念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深入把握文化與科技的關聯性,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

    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變革的強勁動力

    科技創新在不斷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人類的思維方式、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能給予文化發展思想創意、內容資源和技術手段的支持,不斷豐富文化發展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而且能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縱觀人類歷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對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帶來圖書生產方式的革命;19世紀電子技術的發明,使視聽產品生產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信息技術革命使新媒體成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信息大爆炸,傳播大變革,多元文化碰撞沖擊強烈,社會急劇轉型,使得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表現出更多沖突與困惑。以新的技術手段促進文化發展是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通過科技手段極大地改變了文化內容、藝術樣式及其生產創造、傳播擴散、接受應用和社交互動的方式,促進著消費、生產乃至社會方方面面的深刻變化。如當前流行的各種網絡文化、電競文化、創意文化、創客文化等,已經與工業時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這一時代潮流下,我國文化事業不斷繁榮、涌現出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提升了文化內容和藝術形式的表現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創新的有效供給,提升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例如,用數字圖像復活《清明上河圖》,將靜態的繪畫轉化為動態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大放異彩;去年熱播的《國家寶藏》節目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巧妙結合,一改歷史和文物的嚴肅面孔,將過去在博物館束之高閣的傳統文化,變得更加生動和親切,引發了廣大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也間接推動了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我國文化與科技融合在取得顯著進步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對文化發展的供給不夠,尚未形成支撐和引領文化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特別是企業開展創新的動力不足、能力不強,文化創意不多,文化產品缺乏特色;產業發展方式單一,優質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強。二是文化發展需求對科技創新的帶動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關鍵技術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核心技術的國產化率相對偏低。三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由于文化和科技分屬不同行政管理系統,導致多年來我國科技與文化各自發展、融合不夠。總體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種創新行為,產生的是新技術、新產品,面臨的是新興市場,因此具有與其他創新活動類似的高投入、高風險等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各類主體開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積極性、主動性。

    為解決上述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度重視。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提升科技對文化發展支撐作用的一項戰略部署,對于落實創新驅動發展、促進文化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都具有重要意義。《指導意見》強調,“找準文化和科技兩種思維、缺乏交融的軟肋,補齊文化發展缺少核心技術支撐的短板,以體系化思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注重發揮文化對科技的促進作用

    先進文化理念通過消解社會浮躁,克服封閉、禁錮、苛刻的思想觀念,倡導追求真理、理性批判,在社會中形成開放、自由、包容的創新精神,能夠從主導價值取向、激發創新活力、提高思維水平、塑造社會氛圍等方面對科技創新起到引領作用。例如,意、英、法、德、美等國家通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文化環境,從而引發和引領科技革命的發展。

    由此可見,文化與科技有天然的緊密聯系,二者理應融合發展,但是人們對文化與科技關系的理解曾經陷入誤區。很多人只看到兩者在作用方式和價值特點中存在的差異性,即文化偏重于對內在精神需要的作用,體現的是價值理性;而科技偏于對外在物質需要的作用,體現的是工具理性,因此認為二者是分離與對立的。這種認識論帶來明顯的負面效應,不但削弱文化發展的促進力量,而且也導致科技創新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土壤,使科技創新出現“見物不見人”。特別是近代工業化以來,工具理性的膨脹和人文精神的萎縮所造成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和失衡,導致世界科技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中的各種異化。人類中心主義、技術征服主義、霸權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泛濫,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文關懷的缺失。

    科技對文化的支撐作用也要明確工具與價值的關系,避免工業化過程中過度“工具理性”的后果。在文化與科技融合過程中,科技手段主要體現在視覺、聽覺等感官體驗的強化,而文化體驗和精神體驗的深入還需要超越技術手段,更加強調價值理性的重要性。如某國的超級英雄電影,雖然在早期能給人強烈視覺沖擊,但是隨后的系列作品因為過于追求技術手段和視覺效果,陷入內容空洞、思想貧乏的窘境。文化的本質應具有增強人文關懷的功能,能促使科技創新根植于人文關懷之中。因此,在發揮科技驅動力作用時,更應強調科學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價值,呼喚人們重視科學的人文精神,真正實現價值與工具相統一、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

    (作者:眭紀剛,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久久电影院|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99精品免费视品| 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小说|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日本三区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99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黑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狠狠色伊人久久精品综合网| 国产精品入口在线看麻豆| 国产精品一级AV在线播放| 95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久久久久久|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伊人久久精品线影院|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