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三個詞很紅: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軟件產業。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前程無可限量;數字經濟方興未艾,而且春潮涌動;還有人說,軟件的設計和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啟迪未來甚至定義未來。這里談兩個觀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意味著什么?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如何用好人工智能?
2018年的官方統計表明,中國的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4萬億元,占中國經濟總量的比重為34.6%;全國數字經濟從業人員有1.9億人,占到就業總人數的24.6%。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國正在培養一大批未來的建設者和發明家。以軟件工程師為例,全球約三成軟件工程師在中國。
那么,數字經濟在中國到底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簡單回答,就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當下不平衡不充分主要在什么領域呢?今天整個社會最大的焦慮在哪一個點上呢?有人說是就業。中國每年有800萬大學生要畢業、50萬海歸需就業以及50萬退伍軍人要有新的工作崗位,1400萬農民進城也要有相應的職業,就業壓力可謂巨大。另一樁事就是教育。中國經濟已經基本脫離了短缺經濟時代,教育供給今天是否真正短缺要用大數據來回答。
人工智能的基礎就是大數據。這里,我來講三組數據:
第一組講廣袤的農村。
教育在農村是什么概念呢?一個字叫“弱”。在農村,我們有許多的學校,還不算不上成規模。這樣的薄弱學校還有11萬所。如果要有所改觀,我們需要提供370萬個“學位”。
第二組講中國都市的教育問題。
一個字叫“擠”。城市所看到的問題不是學校不成規模、班級尚未成形。正好相反,由于教育優質資源的短缺,“超大班級”現象較為普遍,大概有26.5萬個。所謂“超大班級”指的是一個班級有65人甚至80人以上。按照國家要求,一個班的合適規模應當在55人或以下。
第三組講師資。
一個字叫“弱”。特別是,幼教領域的教師缺額52萬人,保育員缺額64萬人。
這三組數據是我在全國政協常委會聽來的。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唯有改革和開放。
說到改革開放,近來中央發布的兩個重要決定給了我們巨大的鼓舞,也開辟了廣闊的奮斗空間。
今年8月6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自貿試驗區起步于2013年9月,選擇了四個地塊,當時的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15個月后,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今天臨港新片區正式誕生,它要做的就是“五個自由、一個便利”,即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運輸自由、資金流動自由、人才擇業自由以及信息流通便利。
這個“5+1”不能割裂來看。要尋求貿易自由,怎么可以漏掉服務貿易呢?國際貿易三位一體,包括貨物貿易、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里面,跨境教育服務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12天之后,黨中央、國務院宣布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總體方案。這個示范區到底有哪些重要舉措?有人說有10個方面,有人說有11個方面。不管怎樣,教育領域都要進一步對外開放,把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到實處。
因此,在無限可能的趨勢下,我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個,要有企業站出來辦一個網上義務教育大平臺,并得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從小學到預備班再到初中,義務教育的主干課程都有優秀的教師來提供輔助。這樣一個網上的“義務教育+優質師資”授課平臺,不是簡單的慕課,而需要整個教育系統和課程體系的配合。這種事應當由企業來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政府要發揮積極作用,當然也少不了監管。
第二個,順應人工智能的趨勢,互聯網要進一步遍及所有的學校,不管公立還是私立,不管幼教還是高教。因此,對學校應具備的基本設施包括互聯網設施,可以進行立法規定。這是一條真正不能輸掉的“起跑線”,要把互聯網工程和教育工程認真地結合在一起。
第三個,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而且要理直氣壯地說向所有國家開放。在教育領域,國際合作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只能推進而不能止步。
一句話,在人工智能和教育問題上,前者為用,后者為體。體和用的關系,不能顛倒,也不能偏頗。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科技如何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更要解決的是科技手段如何落地生根并惠及人民。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