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出自覺踐行、大力弘揚新時代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愛國主義是科學家精神的根本所在和重要內容。自西學東漸以來,中國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懷抱科學救國的夢想開啟中國科技現代化進程,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成為一代代中國科學家的精神旗幟,激勵科學家在科學道路上奮力前行。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我國正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向民族偉大復興進軍。振興中國科技,是科學家的時代使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弘揚科學家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弘揚科學家愛國主義精神。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興起,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和主動權,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需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當前,雖然我國在很多科技領域已由跟跑跨越到并跑、領跑,但是一些發達國家在科學前沿和高技術領域仍占據明顯領先優勢,我國的許多關鍵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科技事業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為國家建設近期目標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景目標畫好路線圖和時間表,明確了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我們要彎道超車,實現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需要大力弘揚杰出科學家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無私奉獻精神。比如,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在物質基礎十分薄弱、科研條件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研制出了“兩彈一星”。新時代科學家楷模黃大年被譽為“拼命黃郎”,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用5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20多年的科研歷程。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科學家們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西遷精神”等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弘揚科學家愛國主義精神,需要發揮科學家愛國主義精神的示范作用,激勵更多科學家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統一起來,增強科學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凝聚力量。
第二,培養新時代人才需要弘揚科學家愛國主義精神。“人才興則科技興。”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我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需要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研工作者隊伍,因此亟須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科技人才的培養不能只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將專業知識與國家、民族、人民的需要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呈年輕化趨勢,高精尖技術領域的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在30多歲,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現有科技隊伍的主體。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擔當中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責任,就需要傳承科學家的愛國理想和信念,用愛國信仰匯聚奮斗力量,用愛國責任激發奮斗熱情,用愛國行動創立奮斗功勛,勇于挑戰科學前沿,創造更多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
實現科技創新,需要社會有龐大的愿意從事科學創造的青年群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弘揚和培育科學家愛國主義精神,需要讓青少年崇尚科學,立志科學,樹立為國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責任和擔當意識,形成接續梯度的人才體系,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不斷提供有生力量。
第三,實現中國夢需要弘揚科學家愛國主義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歷了外敵入侵、國家積貧積弱之苦的老一輩科學家們煥發出極大的科學報國的愛國情懷,自覺將個人的榮辱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攻克科學難關和技術難題,推動諸多科技領域的重大發展,打下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夢的感召下,新時代科學家們繼承和發展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作風,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實踐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當前,我們應從優秀科學家身上汲取精神營養,將科學家愛國、為國、為民的優秀品質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血脈,落實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行動中,實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化、大眾化,形成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應充分發揚新時代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奮發向上,砥礪前行,匯集近14億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總之,我國科學家從未缺席中國的任何一次覺醒和奮起,新時代科學家們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士氣譜寫愛國主義的新篇章。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新思想研究”(MKS172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