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這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講到文明之間的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實踐的深邃思考,也是指導我們處理與其他文明之間關系的重要行動指南。
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論基礎
要把握不同文明的相處之道,首先需認清文明的本質。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這表明:第一,文明具有實踐性。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是人的主體能動性的充分體現,是人對對象世界的能動改造。文明正是人的這種實踐本質的運用,既表現為人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也表現為人改造世界的實踐成果。第二,文明具有社會性。人總是在社會中實踐的,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文明作為實踐的事情,必然同時是社會中的文明、具有社會性的文明,文明與社會是不可分離的(反過來亦如此)。總之,文明表征著人類對世界的能動改造,通過這一改造,不僅生成著對象世界,也生成著人類社會,還生成著人自身,人類史即實踐史、也即文明史。
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類社會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每一步,都彰顯著創造之美,這是文明的共通性;同時,人的實踐又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各種特殊性又使得文明發展出“復數形式”,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具體文明,這是文明的差異性、多樣性。文明的這兩種屬性相互統一、不可分割,統一性是包含著多樣性的具體的、有差異的統一,多樣性是在統一基礎上的有共通性的多樣。
正是從此種“文明實踐觀”出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文明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成果的共通性,力主推動世界文明的共同繁榮與發展進步,同時又高度重視各國實踐的差異性和以此為基礎的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堅持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在開放中促進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為我們正確處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指明了方向。
堅守平等包容的基本原則
要推動文明交流順利進行,要保障文明互鑒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須在文明交往實踐中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第一,“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我們應該尊重每一種文明。但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以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等為內容的西方現代化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一些西方國家開始以“文明優越者”自居,鼓吹“西方中心論”和“歷史終結論”,企圖以價值的所謂“普世性”把西方文明的特殊價值觀及其特殊模式當作全世界文明的最高標準和最好范本。對此種錯誤觀點,我們堅決反對。習近平總書記力主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他明確指出:“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第二,“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面對多彩的世界文明,有兩種相反的態度和做法。一種是對立的觀點,堅持自身文明的優越性,企圖把自身文明強加或凌駕于其他文明之上,往往只會加劇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最終損害各自的利益;一種是包容的觀點,堅持文明之間的平等,堅持以協商對話解決差異分歧,往往能較好地解決紛爭,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在“文明沖突論”的掩護下,“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最近甚至出現所謂“脫鉤論”論調,給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造成了極其不良影響。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促進民心相通
如何才能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交流、互包互鑒?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首要的就是做到“民心相通”。他說:“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國家關系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他又再一次提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只有以心相交,付出真情真意并切實采取行動,才能獲得對方的理解尊重認同和信任,才能同心同向同行、攜手并進。心靈上的相通為文明互鑒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民心相通表現在很多方面,但關鍵在思想相通、文化相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一種文明中最深層最核心的東西,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旨趣等在內,表現為人們的各種社會心理和哲學、宗教、藝術、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為一個國家、民族的存在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是各種文明“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核心標識。只有把握住思想文化這個文明之“根”,才能號好民心相通這一文明互鑒之“脈”。
而要實現思想文化相通,又須做到:第一,方法論上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堅定文化自信并舉。文明優越論等錯誤觀點就在于以零和博弈思維來對待不同文明,我們必須代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努力求同存異。共通并不反對獨特,每一種文明同時又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自己的文化底色。第二,措施上要深化人文交流。“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相較于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交往,人文交流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易為對方接受、理解和認同。近年來,中國同世界各國一道,大力推動人文交流,搭建眾多合作平臺,擴展諸多合作領域,增進了各國人民友誼,促進了思想文化交融。
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惟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讓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讓各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讓文明之光更加絢爛!
(作者:陳映霞,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商業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