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
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的知識分子,一方面是鄉村兒童智識的啟蒙者、教育者,另一方面又是鄉村社會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對鄉村社會發揮重要作用。一段時間,鄉村教師的身份迷失制約了我國鄉村教育發展乃至鄉村社會發展。面對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圖景,新時代鄉村教師應該重新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以嶄新的面貌投入到鄉村教育發展建設中去。
鄉村教師是鄉村社會的文化支撐
早在1926年陶行知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中就提出“鄉村學校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的靈魂”的思想。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的知識分子,要追求三方面的轉變以體現知識分子在鄉村社會發展中的公共品格。
認可鄉村社會的獨特價值,確立鄉村發展的文化自信。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承載地,關系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維系,同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中承擔著新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甚至是治理價值。鄉村教師要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率先建立鄉村社會發展的文化自信。
挖掘鄉村社會的文化資源,重構鄉村社會的精神底色。鄉村是我們祖先幾千年來耕作勞動、繁衍生息的地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世代傳承的主要載體,內化于心的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很多在現代文明中仍具有積極意義。鄉村教師應該善于挖掘并應用鄉村社會的優秀文化資源,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文化滋養和精神底色。
持續追求自我的全面提升,爭做鄉村文明的現代典范。傳統上鄉村教師被通稱為“先生”,不僅具有文化象征意義,還是鄉村社會學習效仿的榜樣。鄉村教師作為新時代鄉村知識分子,應不斷完善和提升自我,成為新時代鄉村人民學習和效仿的文明典范。
立足鄉土,鄉村教師有獨特的教育資源
現代鄉村教師除了具備一般教師應具備的教育專業素養和技能外,還要體現出鄉土性。鄉土性是鄉村教師的獨特專業素養,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鄉村教師能夠基于孩子的鄉土生活經驗和認知經驗開展有效教學,引導孩子高質量學習。杜威認為教育是“經驗”的重組與改造,經驗意味著生命活動,是人的全部“生活”和“歷史”。教育的展開過程就是與生命及其所處環境的互動和整合過程。鄉村教師如果不了解鄉村孩子所來自的那個鄉村世界,不了解鄉村孩子的生活世界,即使有再高的學歷水平,擁有再多的先進教育教學經驗,也很難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鄉村教師教育教學缺乏針對性,鄉村孩子的高質量的學習就無從談起。
鄉村教師能夠充分利用鄉村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各類教育教學活動,讓孩子獲得全領域發展。鄉村教師應該摒棄“唯分數”“唯課堂”“唯教材”的教育教學觀,引領學生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地成長和發展。鄉村社會擁有豐富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這些都是鄉村社會獨有的教育寶藏。鄉村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積極開發鄉土課程,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將學科知識目標融入學生在真實世界中所遇到問題的解決當中去,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與創造性,實現學生認知、社會與情感等多領域發展。通過鄉土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讓孩子可以有機會走出校園,走進鄉村社區,走近他們生活與成長的鄉村世界,與之建立起活動聯結、情感聯結、精神聯結,在聯結中認識與反思,進而形成認同感與歸屬感,使其成長為有根且智慧的鄉村少年。
鄉村教師能夠積極利用網絡等各種資源和手段,為身處鄉土社會的孩子打開擁抱世界的視野和能力。鄉村孩子雖然身處鄉土社會,但思想上卻可以與最智慧的先哲對話,與最先進的世界對接。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與網上優質學習資源的豐富,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外面更大更寬廣的世界。引導孩子愛讀書、會讀書,創造小巧卻精致的兒童圖書館,讓孩子沉浸在書籍的海洋中,張開想象的翅膀,博覽古今,縱橫千里;教會孩子在網絡上查找各種信息與資料,為他們打開面向世界的窗子。一個人的視野有多大,心胸就有多寬廣。能否讓鄉村兒童既擁有鄉村文化之根,又擁有寬闊視野之眼,取決于鄉村教師的開放性與現代性。這個素養看似與教師的鄉土性不直接相關,但鄉村教師能否做到鄉土世界與外面世界的恰切融合,恰恰是現代鄉村教師專業素養的題中應有之義。
振興鄉村,鄉村教師成長路徑很寬闊
實現鄉村教師現代身份與角色的轉換,既需要鄉村教師內在的自我覺醒與自我更新,也需要外在的環境支持與制度激勵。
倡導鄉村大教育觀,鼓勵鄉村教師把專業價值實現與鄉村振興理想實現聯結起來。每一個人的生存與成長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鄉村教師只有走出學校圍墻,與鄉村社會建立起積極的聯結,認可鄉村的獨特價值并嘗試將自己的專業價值實現與鄉村振興理想實現聯系起來,鄉村教師才能找到自我的精神歸屬,自我發展才能有所依托,才能實現鄉村教師引領鄉村社會文化發展的時代重任。
承認鄉村教育情境的獨特性和鄉土教育的智慧性,賦予鄉村教師專業話語權。在單維化的教師專業技術體系中,傳統鄉村教師與鄉村社會的聯結性、與鄉村兒童生活世界的共融性集體失語,他們的創造力、反思力在效率化的技術宰制話語中沒有一席之地。如果這種狀況不改變,鄉村教師的專業自主性就無法實現,知識分子的精神自治就會失落,鄉村教師的公共精神的消減就在所難免。
以鄉村教師為引領者和共建者,為鄉村教師創設專業發展與精神歸屬的共同體。鄉村教師的鄉土性價值,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構建以鄉村教師為引領的發展共同體,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專屬的平臺、創造的空間、發聲的領地,在這里,他們可以互相分享、互相借鑒、互相鼓勵,在集體的共建與反思中更新鄉村教育實踐、豐富鄉村教育智慧、延展教師的生命意義。
(作者:王海英,系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