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范春萍2019年08月26日08:3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當今世界正處于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之中,在數據技術、網絡技術促進下,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極大提高,物理科技、生命科技、信息科技、智能科技、新材料科技、新能源科技、航空航天科技、兵工科技、新型結構與動力科技、新型制造科技,深空、深海、深地等,發展迅猛。前沿科學研究深入底層物質結構及規律、新技術涌現,在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給未來福祉以美好預期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如何在獲得科技福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在危機發生時降低其烈度、減少災難性后果,成為嚴峻挑戰。科技風險、科技倫理漸成社會核心關切話題。

      以必要的倫理原則、規范來約束不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使科技過程的每個參與者都明了自己的責任,使倫理原則和規范能夠落實到工程技術和管理制度中,極其必要。歐洲哲學界在“預防倫理”和“責任倫理”基礎上提出“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RRI)原則,得到全球相關界別的響應,成為科技倫理研究新范式。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目的就是加強統籌規范和指導協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范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要抓緊完善制度規范,健全治理機制,強化倫理監管,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規范各類科學研究活動。”這一重大舉措,開啟了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制度化的歷程。然而,科技倫理原則和規范如何設立,如何讓相關人員深刻領會并化為行動,違背倫理如何懲戒等,需要一個達成共識和教育推廣的長期過程。這是新時代提出的一項重要使命,我們這一代人的選擇將決定子孫后代的命運。

      當前科技風險的特征及挑戰

      由于科技應用已進入物質結構和規律深層,多種學科交叉融合,世界全方位互聯互通,當前科技風險呈現如下特征:全面性,幾乎關涉所有學科和領域;系統性,牽一發而動全身;深層性,一旦發生災難難以在表層解決;連鎖效應性,杠桿放大、節點連帶、蝴蝶效應等;指數增長性,狂飆突進;于科技體之上形成一個風險體,使科技呈現天使與魔鬼的兩面。

      這樣的風險特征,對科技和社會發展至少構成如下三方面挑戰。

      一是價值觀和學理的挑戰:科學只為研究而研究、為真理而研究、科學研究無禁區等曾經的科學精神核心價值是否需要重估;在自然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情況下,是否要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更全面深刻的反思;超越人類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追求之一,又如何要求其可以為人類所理解和控制,等等。挑戰中深藏著邏輯背反性,難以達成為所有人接受的普遍共識。

      二是經濟及國際競爭的挑戰:前沿科技應用常與經濟甚至國力的競爭相關聯,且存在贏者通吃的可能性,導致囚徒困境;即如果大家不能同時遵守倫理規約,則很可能出現守規者輸。當然,最后輸掉的會是整個人類,但短期爭勝也是人類發展至今出現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三是實踐性挑戰:與“休謨問題”所提出的從“是”到“應該”之間的巨大鴻溝一樣,反過來從“應該”到“是”亦非通途,若不能將宏觀倫理原則落實到技術細節中,等于取消了宏觀共識,使所謂監管流于形式,還會使人們認為已經在監管了而放松警惕。這其實是更大的風險。另外,觀念落后、專業分工過細、技術壁壘等導致許多具體技術過程的研究和應用者沉溺于流程,對宏觀技術走向和可能產生的結果并不了解也不關心。

      因此,需首先改造人的觀念,從價值觀和學理上厘清思路,再在技術細節和管理機制上找到出路,而這需要一場新的思想觀念變革和一場真正指向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革命,這將是一個漫長過程。這也是本文提出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時代使命的重要原因。

      科技倫理何為

      倫理作為道德守則,既有約定俗成又有理性建構,用以調整社會道德秩序。道德是關于履行職責和義務的、應該如何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倫理規范是軟措施,本身對行為沒有強制力,需要與政策、法規、制度結合才能充分發揮效力,但倫理狀況標志著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文明程度,也將決定人類未來的走向。倫理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倫理的底線;倫理上產生強烈需求而靠倫理本身無法約束時,須設立法律或社會制度體系來實現約束。

      科技倫理是人類一般倫理在科技領域的體現,要求科技體系履行推動社會健康發展、造福人類的社會職責。科技實踐環節的每一位成員都是科技與自然、社會、公眾的倫理接口,面對科技風險,防患于未然是理想狀態。倫理原則和規范的制定需要多方利益相關者和不同層面知識擁有者的廣泛參與,倫理向技術過程和細節的轉化只有技術人員才能完成。最好的預防,是將倫理規約制度化到技術和管理細節中、融入人的觀念深處,使科技系統本身及其每一步發展都在倫理規范中運行。

      作為軟性調整手段,倫理取得了參與、干預實踐的初步形式:倫理委員會。作為一種制度性安排,從目前來看,倫理委員會首先在醫學和科技出版領域探索出了一套相對比較完善的運行機制,實現了對醫學體系和科技出版體系健康運行的基本理論支撐和實踐監管功能,這對其他科技領域有示范意義。

      成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作為制度性舉措,對我國未來科技健康發展及參與國際科技風險治理意義重大。科技風險的社會關注、學界多年的風險預警和倫理呼吁、人工智能和環境危機引發的越來越集中的倫理治理討論,以及設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決議的發布等,使得科技風險治理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而風險辨識和倫理厘清,是風險治理的重要條件。

      時代呼喚科技倫理研究和教育

      在基礎價值選擇方面人類已就“可持續發展”達成共識——“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不影響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而這要求人類可以安全、健康地繁衍和發展,要求當代人將一個健康的自然生態系統傳給后代。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下,建立科技倫理理論、規范和監管體系,將要求原有的技術體系、治理體系做出改變,并與科技風險監管責任相匹配。

      價值原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如今,無論是以自身形態健康地繁衍和發展,還是將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傳給后代,都已經遭遇挑戰,迫切需要改變。而改變龐大繁復的既成發展方式和科技體系,已經不單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

      科技倫理研究任務主要在三個層面:一是價值選擇和理論基礎,即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想將怎樣的未來傳給后代,這將決定我們想要怎樣的科技,決定以怎樣的價值選擇和理論基礎來建構科技倫理理論和規范體系;二是科技倫理理論、原則和規范體系的建構,這要求研究者對自然環境、人類生存狀況、前沿科技進展及趨勢、人類可持續發展價值取向,有較好的把握;三是如何將抽象的倫理原則和規范體系落實到管理實踐和技術細節中。

      倫理規范只有深植于個人價值觀底層,才能轉化為無須提醒的自覺行為,對倫理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已經與科研和技術能力同樣重要。這就要求當前在崗及未來將上崗的科技人員都能充分理解科技倫理的價值、歷史和邏輯,理解其職責和規范,而這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實現。在此意義上,針對科技風險積極展開科技倫理研究和教育,是時代的召喚和使命。

      許多國際科技和工程組織章程、工程師職業標準、工程教育培養標準等,已將科技倫理相關要求列入。這些要求應該貫徹到教育教學中,應將科技倫理列入核心課程并輔之以必要的實踐培養方式。唯此,才能培養出有能力使科技向善、向好發展的人才,也才能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夯實良好根基。

       (作者:范春萍,系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編審)

    (責編:孫爽、艾雯)
    爱看精品福利视频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麻豆|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 99re66热这里都是精品| 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影视日本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中国精品videossex中国高清| 伊人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9ee6热久久免费精品6| 日本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国产精品jizz观看|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米奇777四色精品人人爽|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久g0g0午夜无码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