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制度的建立、理論的創新與文化的自覺,不僅極大改變了中國的發展面貌,而且構成了一個世界性歷史事件,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現代化進程和人類文明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理論貢獻
理論貢獻之一:超越社會主義原生形態和西方民主社會主義。
在馬克思當年的理論構想中,社會主義是作為對資本主義不斷超越而出現的新社會形態。列寧領導第三國際,重點探索了“早產”的社會主義國家革命和建設的問題;蘇聯、東歐解體劇變,標志著蘇聯模式(傳統計劃體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方式開啟了從市場到政府、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文化到生態的全方位制度建設,超越了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原生形態。同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踐行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這是對自由市場體制、西方民主體制的超越,也是對所謂民主社會主義的超越。
理論貢獻之二:踐行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因素“嵌入”和目標前置。
現實的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薄弱環節產生并發展的,賦予了現代化新的功能和高遠的價值取向。實踐證明,以社會主義理想反思現代化的過程和結果,能夠在借鑒資本主義現代化有益成果的同時,避免前者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困境,從而更好地完成現代化任務。
在這樣的“嵌入”和“前置”中,我們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同時,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而是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重視普遍規律又特別強調機遇,重視自覺、有意識的理論建構又強調群眾自發、鮮活的實踐形式,更加強調探索嘗試卻又不會盲目樂觀。所有這些,不僅提升了現代化的立意,而且豐富了現代化的功能。
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進展和中西方學術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反思,客觀上也刺激和催生了資本主義的修復與調整,增加資本主義內部的社會主義因素和分量。這也是不容忽視的現象。
理論貢獻之三: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進程和文明多樣性發展。
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走出低谷,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中國道路的成功開辟。面向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給世界上那些渴望實現現代化又有意保持獨立性的國家、民族提供新的參照和選擇,也能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意味著中國人、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的自覺自立。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是全體中國人的權利和責任。我們有權選擇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也有權拒絕別人強加的事務,不泥古、不向洋,不畏強、不凌弱,不怕像誰、也不怕不像誰。
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理解和表達個性,進而達到知己知彼與“同情之理解”。交流互鑒的結果,不是把我變得和別人一樣,而是以別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說明我的不一樣,承認多元化、堅持主體性、闡明多樣性。
未來使命
未來使命之一:融通中、西、馬,把握復合敘事。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國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有一個歷史的、整體的觀照,要避免拼盤式的大雜燴。這就需要把握復合敘事的思維方式。
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人,是在5000年中華文明土壤上生長成熟起來的,也是自1840年以來不斷吸收西方文明成果演變而成的。未來,更加需要重視復合敘事,真正形成融通中、西、馬的話語體系,避免盲目、固執地堅持純而又純的單一敘事。
具體來看,社會主義不只是一套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體系,一種超越資本主義剝削、獲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政治實踐,而且是以此為基礎形成的一整套制度體系;任何一個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都必須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確立現代運行機制,包括工業化、城市化及市場制度體系;中國文化傳統既支配和影響社會制度變遷,也在轉化和發展中獲得新的生長空間。
新時代,只有把這三條線索貫通起來,自覺堅持復合敘事,才能真正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
未來使命之二:立足更高起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著眼于“第二個百年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兩步走”,即到2035年左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左右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較長的時段,既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而努力奮斗的時期,也是當代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階段。如何在共存中實現超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使命。
一個基本判斷是,未來的社會主義要比當年馬克思所提出的原生形態面臨更高要求,思考的起點也要遠遠高于過去的那個時代。一方面,我們需要堅持馬克思當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超越性;另一方面,要密切觀察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具備站在資本主義之上的強大思想力量。
即使建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還是要繼續思考和回答資本主義能不能被超越、如何超越等問題。這就需要在理論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總體框架中進行前瞻性思考。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