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新時代對全黨進行的一次思想大動員、精神大動員。通過這次集中性黨內教育,回答“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以及“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哪里、往哪里去”這一根本問題,讓千千萬萬黨員尤其是“關鍵少數”認同黨的基本價值倫理,懂得“大道理”、胸懷“大格局”。
我們黨內歷來藏龍臥虎、人才濟濟,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黨員干部。考察他們的成長過程,可以發現具備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胸懷理想,有精神追求;二是有較高的思想理論水平,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從社會底層干起,熟知國情、善解難題;四是對群眾有深厚感情,對中國社會有清晰認知。這些規律性特點對今天黨員干部的成長,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與之對照,目前一些黨員干部究竟缺些什么?究竟差在哪里?一個重要的問題在于缺乏胸懷理想,缺少精神追求,沒有為黨分憂、為民謀利的遠大政治抱負。
從黨員的成長來看,可以說目前正處于“第三波”:第一波是“五四”后的熱血青年,第二波是職業革命家,第三波是“行政官員”。“第三波”具有較高的學歷,對治理國家有一定見解,但在艱苦樸素、戰略思考、了解國情等方面不如“第二波”,也不像“第一波”那樣有政治熱情。有些干部僅僅把干部身份看作一份職業,甚至是牟取個人利益的手段,缺少深厚的家國情懷,缺乏寬闊胸懷和“大格局”。
正如陳云同志當年曾經指出的,一些干部起初是“干革命”,但隨著官越做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如此一來,他們眼中的官場就會變成可討價還價的“生意場”。這種趨勢如果不能根本扭轉,一些人就會慢慢蛻變成現實主義者、功利主義者,甚至逐漸墮落成機會主義者、投機主義者。
黨員干部是姓“共”的,黨性的第一原則是弘揚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用“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來形容“當官發財兩條道”:一是要立志當公仆做大事。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財。二是在從政的整個過程之中,不要把個人的發展、升遷作為志在必得的東西。三是要有不怕艱難險阻、持之以恒干工作的準備。
成功的規律就是一以貫之地干下去。既然走上這條路,不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要像當過河卒子那樣拼命向前。對于升遷要懷平常心,如果主動追求,終生不得志,將會很失望、很痛苦。因此,要清清爽爽、義無反顧地去當官,而不要把當官作為一個滿足無窮貪欲、獲取無限私利的捷徑,“那樣遲早要完蛋”。從這個角度來看,要守住“初心”,就不能讓資本的逐利性綁架黨員干部的思想行為,不能讓市場交易行為滲透到黨內政治生活中來。
同時,要守住“初心”,還要敢于擔當。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干部的突出要求。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往大了說,擔當是一種責任感、一種使命意識;往小了說,擔當就是不怕困難、敢擔事。
值得注意的是,“不敢擔當”成為一些干部的軟肋。我們黨內不缺有能力的干部,官至處級、局級的干部,多少有兩把“刷子”,但缺的是既有能力又敢于負責的干部。有些干部太重視個人理想設計,過多考慮個人安全、愛惜自身羽毛。從這個角度來看,干部之間要說有差距,主要差在做事是否“用心”。
投機可以一時,實干才能長遠。干部的價值和作用主要體現在解決和處理矛盾中。今天,衡量干部的好與差,就要看他能不能辦實事、能不能打開局面。組織上把一個干部派到一個地方,是希望他去解決問題的。在重大事件發生時,要義無反顧、敢于決斷、敢于負責,要有責任心、使命感和工作激情。
現實中,基層群眾反映的各種問題、各種短板,一些干部實際上是知道的,但往往沒有人主動去面對和正視。因為承認這個問題就必須有人去解決,必須有人承擔責任,所以經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不出事”為原則,得過且過、“應付”了事,能壓就壓、能躲就躲、能拖就拖,最好能拖到任期屆滿、拍屁股走人。
還有種情況是,有意見的人多,想辦法的人少,誰都有意見,但誰也不承擔責任。今天,強調“守初心、擔使命”,既要“守土有責”,做好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又要主動作為、主動謀劃、主動思考,要一抓到底,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精神是追求、是動力。人有了精神,就有了追求;沒有精神,就沒有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精神就是理想。
中國共產黨領導力之所以強大、生命力之所以旺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著宏大的信仰信念系統和完備的精神塑造系統,能夠把組織信念一直貫徹落實下去。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通過集中性黨內教育,重建黨員干部的自我認同,重新確立全黨上下的基本價值認同、人生信念,重新建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點。
(作者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