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自貿試驗區新片區,是以全方位、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促進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既要充分發揮高水平開放的前沿窗口的功能,又要發揮引領全球化發展的作用
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不是簡單的“增容”或“政策平移”,而是以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變革,是深度融入并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舉措。它是基于經濟全球化的新態勢新特點,為迎接新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歷史交匯期所作出的一項重要抉擇。
隨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的落地實施,臨港新片區有望進一步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巨大效應。按照目標,到2035年區域生產總值將超過1萬億元,相當于引領“再造一個目前的浦東新區”;到2035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為中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
第一,搭建全球要素資源聚集大平臺。
要素資源涉及資本、技術、人員、信息、空間等開放。要以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核心,實現投資經營便利、貨物自由進出、資金流動便利、運輸高度開放、人員自由執業。要推動重點領域開放合作,降低汽車、飛機、船舶、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進入門檻,實現從先進制造業領域到國際運輸,再到金融、科技、仲裁法律等高端服務業的開放。
同時,要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一方面,放寬注冊資本、投資方式等限制,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另一方面,完善自貿試驗區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縮減限制措施。例如,積極落實放寬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拓寬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經營范圍,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依法設立各類金融機構,保障中外資金融機構依法平等經營。
第二,實施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
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對標的是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選擇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對開放度要求高的重點領域,實施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
具體來看,可在全面實施綜合保稅區政策的基礎上,取消不必要的貿易監管、許可和程序要求,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前沿產業集群,更加精準地與高端要素聚集、高端產業功能培育、產業鏈及產業集群發展相結合,重點培育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先導產業,大力發展高端智能裝備、海洋裝備、智能汽車等支柱產業,積極拓展軟件及信息服務、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航空航天、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
同時,應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便利度指標,促進立法、司法、執法和各種法律服務質量與能力的提高。具體包括開辦企業的行政制度、立法與政策的透明度、非貨幣資產入股的評估、使用信息的易獲取性、投訴機制暢通、納稅手續便利、稅收優惠政策落地以及執行合同的司法職能、解決合同糾紛的公共法律服務,等等。
第三,通過制度型改革推進制度型開放。
《外商投資法》作為一部外資領域新的基礎性法律,將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實施。自貿試驗區新片區承擔著制度創新與制度開放的先行先試功能,有必要更好地推動《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在區域內落地,推動商品與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
例如,探索試行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深入實施“證照分離”改革;對境外抵離物理圍網區域的貨物,探索實施以安全監管為主、體現更高水平貿易便利化的監管模式,等等。
又如,支持區域內企業參照國際通行規則依法合規開展跨境金融活動,支持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為相關企業和非居民提供跨境發債、跨境投資并購、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等服務。
再如,實施特殊綜保區的稅制安排,突出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制度創新。對符合條件的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產研發的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可降低稅率來征收企業所得稅。同時,研究實施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完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和管理辦法,等等。
總之,越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越深度參與國際化專業分工,就越需要構筑高水平開放的高地;越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式推進對外開放,就越需要以規則、制度型的開放為基礎,推進高水平開放;越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的對外合作,就越有利于提升國內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越有利于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設立自貿試驗區新片區,是以全方位、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促進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既要充分發揮高水平開放的前沿窗口的功能,又要發揮引領全球化發展的作用。一句話,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上海建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