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保護傳統民俗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通過對民俗文化變遷的把握,合理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新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實現對鄉村文化內涵的建設。
民俗文化是遼寧文化的根基,是遼寧地域文化的標志性符號。民俗文化既有傳承性又有變異性。近年來,遼寧地區不少民俗從內容到形式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如衣食住行奢侈化、交往方式網絡化、婚喪消費浪費化、歲時節慶西洋化和民間藝術邊緣化等。
發展優秀民俗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只有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優秀民俗文化,激發新農村文化活力,增強新農村文化的內生力,才能把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推向深入。
傳承優秀民俗文化,構建和諧社會。遼寧禮儀習俗歷來就有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傳統。在日常交往中,也十分注重禮節,珍重情誼,講求禮尚往來,注意團結互助。傳統禮俗彰顯的優良傳統和行為規范,對構建健康、文明、和諧的現代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的引導和約束作用。為此,要在弘揚主旋律、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優秀民俗文化對廣大群眾思想道德和行為方式潛移默化的作用。
引導民俗文化走向,塑造文明風氣。當前農村社會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各種文化思想沖突日益加劇,民俗文化在傳播上既有傳承性又存在變異性。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農村和諧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傳統優秀民俗文化的宣傳與引導,堅決抵制各種腐朽落后的風俗習尚。
挖掘培養民間藝人,繁榮農村文化事業。民間藝人是農村和諧文化事業中最活躍的因子。培養農村文化人才,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是加強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任務。然而,由于農村教育事業長期落后,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上一些民間藝術和民間工藝能帶來的經濟利益較少,參與者不多,以致一些傳統文化藝術和傳統工藝出現人才斷層。為此,要積極挖掘和培養農村文化人才,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民間文化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弘揚優秀民俗文化,實現遼寧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遼寧民俗文化作為融入民眾日常生活的人文精神,是遼寧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鮮活“標本”和重要“窗口”。本溪社火、鞍山評書、遼西木偶戲、沈陽的東北大鼓、撫順滿族秧歌、丹東單鼓藝術、營口的蓋州皮影、阜新的蒙古勒津婚禮、朝陽的民間剪紙等無一不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技術的杰出代表,是認識遼寧民俗符號集成的開篇,承載著極為豐富的地域文化因子。為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傳承各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優秀民間工藝、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各種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挖掘和開發內容健康、形式多樣、風格質樸、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俗文化精品,打造具有遼寧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實現遼寧鄉村振興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